追念燒餅油條 - 李金銓(城市大學教授)

追念燒餅油條 - 李金銓(城市大學教授)

燒餅包油條,鬆脆可口,再呼嚕喝一碗熱豆漿,臺北人吃完早餐,拍拍肚子笑了。海外歸人一覺睡醒,猛找這東西解鄉愁。嗚呼,燒餅油條終於難逃式微的命運。這年頭人人愛惜生命,講保健,忌油忌炸,漫說那桶捨不得換的油炸出來的油條吃了會長癌。我們童年有啥吃啥,誰在乎將來生病。富裕了才會追求健康長壽,燒餅油條見證了時代變化,最後成為時代的犧牲品。
這十年來,臺北街頭豆漿店「陣亡」的不計其數。房租飆升,燒餅油條揑起來費功夫,利潤太薄,賣再多也只夠賺錢送給房東。目前逛個幾條街,仍稀疏看到「永和豆漿」、「永和豆漿大王」各式招牌,魚目混珠,真假莫辨。連掛牌永和的豆漿店也得轉型,燒餅油條但聊備一格,賣蛋餅、飯糰、蘿蔔糕、煎包好像更受青睞。豆漿店愈開愈少,倒是沒幾步路就有賣簡單三明治的小店,常有人排隊買,生意不錯。年輕人的口味跟我們不一樣了。
豆漿以永和出名,事出有因。約摸我讀大學的辰光,副總統嚴家淦夜訪永和的一家豆漿店,翌晨報紙寫得有聲有色。永和豆漿從此成為專有名詞,也是普通名詞。黨國元老個個長生不老,七八十歲還不忘喊着要反攻大陸,其實嚴氏出任副座已經六十有幾了,御用文人卻讚揚他是「青年才俊」。嚴氏出身聖約翰,低調能幹,管財經,人緣好,英語流利。我曾在圓山動物園和他迎面偶遇,身邊有幾個隨從,他手持相機拍照,沿途向人微笑點頭。蔣介石去世,他補缺。期滿,連忙拱手還位給蔣經國,報紙說他「謙沖為懷」。
「永和豆漿」在大陸打響品牌,服務員學臺灣人喊「歡迎光臨」,接着有口無心,提醒顧客「看好皮包」。我到復旦講課,下榻假日酒店,早餐索價美金二十元,我轉戰永和豆漿,人民幣二十元有找,但不太好吃。人怕出名豬怕肥,大陸到處是「永和豆漿」。前一陣,母老虎吳儀同志發威,瞪眼破口大罵上海「永和豆漿大王」不合衞生。這一罵,顯然拿「永和」當祭品,也把「永和」當成臺商的圖騰。上海當局查來查去,發現那家店是假冒的,但我從未見到吳儀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