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不死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老兵不死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1945年日本投降,戰事結束。太平洋戰區盟軍統帥麥克阿瑟將軍以近似古羅馬「總督」(Proconsul)的身份和權勢留守日本,幫助這戰敗國社會重建。1950年韓戰爆發,杜魯門總統任命他統領在南韓的聯合國兵團。聯軍抵住了北韓攻勢後,白宮指令他跨越「三八線」繼續北上。大軍接近中韓邊境鴨綠江時,遭遇到北韓和中共的「志願軍」反擊,聯軍潰退。麥克阿瑟請示杜魯門授權轟炸中國東北基地。杜魯門沒有批准。兩人意見分歧。當麥克阿瑟把這些「分歧」抖出來後,杜魯門總統只好在1951年四月解除了這位五星上將的軍權。
麥克阿瑟返國後,在紐約受到英雄式的歡迎。隨後應邀到國會發表演說,結尾時說到自己參軍是為了「圓夢」,可是今天的世界跟自己在西點軍校宣誓效忠時的世界已多次換了新天,青年時代的理想和夢想亦已一一消失。「可是我還記得大夥兒在軍營常哼的小調中的一個叠句:老兵不死,淡出而已。」
國會演說後第二星期,美國政府授予他職業軍人的最高榮譽:SylvanusThayer勳章。他用「責任.榮譽.國家」(Duty-Honor-Country)這題目對西點軍校學生致詞,洋洋灑灑達PenguinBook五頁多的篇幅。如果麥克阿瑟講話真如編者BrianMacArthur所說speakingwithoutpreparation,那麼單從文字看,「麥帥」在美國軍人中是一位「儒將」,跟他比起來,口沒遮攔的喬治.巴頓越看越像「狗肉將軍」。
〈責任.榮譽.國家〉這篇演辭的對象雖然是美國軍校學生,但麥克阿瑟勾畫出來的「軍人魂」,有些特質應該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也許可以這麼說,看了「麥帥」這篇文章,我們會對「專業軍人」(professionalsoldier)和「雇傭兵」(mercenary)精神面貌的分別有個粗淺的認識。
「老兵」一開始就對台下的「預備軍官」說,「責任.榮譽.國家」不是空洞無聊的口號。一個軍人的責任心與榮譽感可以培養剛毅不屈的性格,使你在衰弱時發奮堅強;驚怯時有勇氣面對自己。「責任.榮譽」精神的體現,有賴宗教情操支持。有信仰的人不怕犧牲。麥克阿瑟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已官至「准將」(brigadier-general)。他說當時手下的陣亡戰士,彌留時無怨無悔,因為他們相信血沒有白流,勝利必會來臨。
「麥帥」加重語氣對學生說,各行各業的從業員對「成就」(accomplishment)的定義說法各有不同,但軍人的「成就」只有一種:打倒敵人。勝利無可取代,因為你輸了,國家就完了。社會的不公、政制的不全、或苛捐太多──這些問題非武力解決得了,得由民間的專業人士去應付。沙場報捷就是專業軍人履行了對國家在「責任.榮譽」領域內所作的承諾。
在「麥帥」的理念中,依「責任.榮譽」信條訓練出來的西點學生,走出校園時既是個軍官,也是個紳士。「麥帥」軍權在顛峰時期被撤職,沒有發動「兵變」,用他的話說,因為他是anofficerandagentle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