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擇木而發 - 林夕

慈悲擇木而發 - 林夕

萬益警訓道:「發心應學之事,一智慧,二慈悲方便」。
先智慧後慈悲。說明白了,即是捐錢,也要懂得有些慈善機構的行政費用居然佔去善款不合理的份額,也像外國不願直接捐錢給緬甸一樣,是起碼的智慧告訴他們這樣只會養肥這個殘暴的政權,變相為對方提供壓制平民的子彈。
前晚一個現居上海的香港好朋友留短訊給我,說翌日便會飛成都,想打電話問她打算怎樣做,可以做甚麼?打不通,更擔心她一個體弱女子,在瘟疫很有可能爆發的當下,會否自身難保,更成為救援的負擔。然後昨夜不斷想,如果是我,會否仿效她的行動?很慚愧,但也很理性地,不會。僅有的智慧告訴我,以我拾起一堆書都會拉傷肌肉引致一星期頸骨移位一次的體質,到了成都這等大城市唯一有意義的,只能扮記者角色做第一身考察,在電視畫面與報章網站以外,對這些場面有更深層次的體驗,而大前提是能否買到足夠的安眠藥,才有資格成行,於是,只能留給年輕力壯的內地作家韓寒騎單車入川,於是,最好還是留在比較熟悉的鍵盤前,做我較擅長的事,扮海綿,把這事件的一切資訊海綿般吸收盡,如果寫出來的東西能叫一個人多捐一毛錢多一點對天災人禍及慈善的深思,比在泥石流中不壯烈地找死更有功效。天災下慈悲必然無限,我卻覺得災場空間該暫時讓給有救援經驗及科技器材的專業團體,或是像無國界工程師運動成員去為災後重建即時策劃,比借歌送暖給災民來說更實惠。幫人要幫在刀口上,慈悲得擇木而發。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