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台灣油價「解凍」在即 - 譚文傑

兩岸三地:台灣油價「解凍」在即 - 譚文傑

正當國際油價衝破每桶126美元大關之際,台灣已凍漲數月的油價即將在新政府就任後一次升足,引起各界對已然上升的民生物價指數產生極大疑慮。台灣對浮動的油價有「緩和機制」設計──當油價持續上漲累積達12%時,即凍結油價浮動。

漲幅解凍傷高耗能產業

台灣自去年11月油價凍漲以後適逢大選,民生議題的敏感性,影響執政及在野兩黨的對外看法,使原本僅屬於短期經濟手段的凍漲政策實施期延長。在此期間,不僅學者抨擊此舉將凸顯能源使用效率不足與財政惡化等問題,產業界也因無法預測油價凍漲解除後對零售價格的衝擊,未來營運將面臨高度挑戰。
若我們就油價佔成本的結構作分析,可發現除了能源及運輸部門外,一些高耗能產業,包括鋼鐵、水泥、石化等的油價佔成本比重較高,加上市場對水泥及石化產業的後市供求存有疑慮,預期相關產業的股價將在短線投資透明度不足情況下受壓。相反,先前受害於凍漲的油電能源產業,在解凍除後零售價格終可反映部份成本的壓力,相信相關股份會得到投資者青睞。此外,筆者相信這次全球通脹所帶動的資產投資熱潮將會持續,問題是,台灣資產營建類股的市盈率已經遠高於鄰近市場的同業,所以若因這個概念入市的投資者還是謹慎為宜。

拼物價還是拼經濟?

台灣馬政府於就任後,需同時處理通脹問題與兌現競選承諾,儘管兩者的目標不致完全違背,但實際的行政手法卻存有矛盾。筆者認為新政府的財經內閣經驗豐富,對處理台灣島內的結構性經濟問題也有相當高的共識,預期上任後將優先處理最棘手的物價問題。至於經濟目標方面,短期內除了透過兩岸開放的積極互動外,其他方面應大多採取回歸市場而非補貼的機制,以促進產業盈利提升,這將會有助建立投資者對台股的長線信心。
http://trade.fub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