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默默為本港及各國貧窮人提供物資的國際十字路會,位於屯門掃管笏的基地面臨被政府逼遷。政府為了在屯門興建國際學校,打算收回現時國際十字路會所在地,供各辦學團體競投。十字路會創辦人兼董事畢馬勤正為該會作出「垂死掙扎」,四出游說政府各部門,希望政府收回成命。 記者:梁美寶
中國華東1986年發生嚴重水災,令原於澳洲從商的畢馬勤(MalcolmB.Begbie)及其太太畢慰恩(Sally)深受感動,決定放棄原有工作,來港成立慈善機構國際十字路會,收集各地捐贈物資賑濟內地災民,並協助本港、內地、阿富汗、甚至非洲等地的貧窮人。
收集物資賑濟窮人
該會成立初期獲政府租借了佐敦道、前陸軍醫院之地,後再搬往前啓德機場對出土地,直至2004年,該會再獲政府租借位於屯門掃管笏、前軍營的土地,一般租約為五年,合約至明年屆滿。畢近日收到政府通知,指政府有意收回該地,用作興建國際學校。
畢馬勤說:「對於有關決定感失望及可惜,我們現正努力聯絡各界,希望政府可以改變初衷。」他說自設立中心後,每天均獲各團體捐贈各式各樣物資,如採訪當日,他剛獲某酒店捐贈110張新大床,又獲捐贈大量衣物。「我們將這些物資翻新或重新包裝,轉送給本港及各國有需要人士,他們均很開心。」本港各非牟利團體也會向該會索取物資,該會已成為本港志願團體的資源中心。
政府指無責任重置
教育局及地政總署表示,政府根據租賃協議租借該土地予十字路會,若終止租約,只需給予三個月通知。政府現正邀請辦學團體在上址興建國際學校,若該地被選用,十字路會的租賃協議將會終止。政府又指,無責任在租賃協議終止時提供任何重置用地,若該會要求重置,政府會研究有否合適地方。
特稿
設教育營 嘗阿富汗難民滋味
除了收集本港及各地物資賑濟貧窮人外,畢馬勤夫婦更在中心舉行教育營及體驗營,讓各界人士透過扮演愛滋病人或阿富汗難民,親身體驗病人及難民面對的苦況,從而學會珍惜。
記者「被拐」槍下逃生
採訪當日,記者被邀參觀「阿富汗難民營」,數名由工作人員扮成的武裝分子突關掉所有燈光,以槍指嚇扮作難民的記者及要求出示通行證,記者最後被沒收所有財物,更需避開地上「假」地雷。整個拐劫過程極逼真,記者好不容易才能逃出難民營。
負責人畢慰恩說,若完成整個模擬難民體驗約需兩小時,其間難民更需用盡自己方法,避過軍人耳目取得食物及食水,並趁機逃出難民營。難民可在軍營內上課學英文,以便取得通行證。若是女性的難民,不慎則會被騙任軍妓,無法逃出難民營。畢說,即使大公司的主席參加該活動,也感到驚恐及深受活動啓發。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