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年的奧運會還沒有揭幕,傳火炬已經事故多多。最顯而易見的,是民族浪潮的出現。很多人都鼓掌支持。差不多同時間,有報道說,中國大陸出現「泛藍聯盟」的組織,主張用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來建立將來中國統一的基礎。三民主義,當然是民族先行。更有人說,大陸有的,是民族主義;台灣欠的,也是民族主義。
中華只是漢家邦
一時間,「民族主義」又回到當紅的名詞庫了。這個名,卻不見得很好。
國父說的「三民主義」,是民族民權民生。任何人翻開《孫文學說》看看,都可以看到。他說的,是一種主義,當時認為人人得信這個主義,才可以救國。後來不知怎的,好些國府文告中,把這個東西與「民有民治民享」拉在一道。林肯說的,是某類型政府形式,不是主義。那些文膽實在教人啼笑皆非。
孫先生的學說,是民國十年十一年間寫就的。那倒不是他革命前的口脗。同盟會在日本成立,國父與章太炎友好。太炎主張排滿,當時就有人不同意,認為革命是為了救國,不是為了排滿。何況,晚清政局,是漢滿並治的;清皇室當然只有滿族。除了宮廷規矩,滿人多已漢化,卻沒有多少漢人「滿化」。
也有策略上的考慮。不排滿,不容易得到海外僑胞的支持和捐獻。在全國各地籠絡會黨等地下組織,也難以順利展開。拉出民族的大旗,起碼師出有名,使所有反對異族統治的人來參加。因此就叫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韃虜固然是滿洲人,也可引用到一切外族──漢族以外的民族。可見韃虜不在中華裏面的。簡單點說,中華,是漢家邦。
你會說:不對。辛亥革命後,不是定了五色旗作國旗嗎?不是宣告了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嗎?是宣告了。是漢人宣告的。就不見得其他四族的人,願意跟我們共和。我相信,如果當天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區有足夠力量,南京政府又沒有條件干預的話,他們早獨立了。你又會說,我們不可以把民族看廣一點嗎?不是說中華民族嗎?不錯,那還是我們說的。你不信,請告訴我,兩千多年中,政權落在外族手中的,不少吧?何曾有見過「一家親」?元朝的漢人,有把蒙古人當中華民族嗎?「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誰說的?
民族有血緣界線
說近一點。在新疆,在西藏,有種族衝突。是誰跟誰衝突來了?
還是國父有遠見。他在「民族主義」第一講中,一下筆就表示,他說的是國族主義。我想,這個名稱,一般人不容易習慣。我寧可用「國家意識」。國,是全體國民的,不管你何種何族;民族,始終有血緣界線。
鄧文正
政治文化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