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聖火離開港澳後,正式在內地展開傳送之旅。聖火在歐美傳遞時,飽受老外「欺凌」,到了中國境內,則是一片歌舞昇平。
北京的如意算盤原是透過辦奧運向外展示改革開放成就、提升中國國際地位。但奧運聖火在海外,引發西方「反中國潮流」,中國政府歸咎歐美刻意針對。但事件實際上凸顯了中國現時改革路線的局限。
改革開放的局限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JoesephNye經典著作《SoftPower:TheMeanstoSuccessinWorldPolitics》指出,一個國家的實力可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前者是指利用軍事和經濟力量,強迫或收買其他國家服從自己;後者則透過優秀文化、價值觀、制度,感召別國歸順。一句話,要在國際舞台發揮影響力,不能夠單靠硬實力來「以力服人」,也要發揚軟實力「以德服人」。
20年的改革開放增強了國家的「硬實力」:中國GDP快速增長,外滙儲備豐厚。問題是,中國的「硬實力」雖有長足進步,「軟實力」還遠落後於歐美,結果往往在輿論上陷於捱打。無論你的立場如何,都必須承認歐美的民主自由、巿場經濟及價值觀,至今仍主導全球意識形態。今次聖火事件,國家領導人應有所啓發,了解現時改革路線的局限,只要中國的制度、價值及文化仍然被外界視為落後、負面及野蠻,「硬實力」的增長不但無法改善中國的國際地位及形象,反而會令「中國威脅論」更加甚囂塵上。
推動「北京共識」
中國要真正崛起,增強「軟實力」是當務之急,領導人手上也不是沒有籌碼,就是所謂「北京共識」。以往,歐美國家一直鼓吹所謂「華盛頓共識」,簡單來說就是經濟自由主義,強調自由貿易、開放巿場、減少政府干預的經濟發展模式。中國過去20年的改革經驗,卻走出了一條不一樣的成功道路、帶出一套截然不同的發展模式。堅持「摸着石頭過河」的漸進改革,在逐步引入巿場經濟的同時,強調政府對經濟發展的規劃及調控。要提升國家軟實力,中國政府應努力推動制度創新、不斷豐富「北京共識」的內涵,讓「中國模式」成為全球模範,才能夠抗衡西方的文化霸權。
隨着經濟全球化,各國利益變得千絲萬縷,出現大規模戰爭機會越來越小,經濟及軍事「硬實力」已不再像上一世紀那樣舉足輕重。世界已進入一個「受軟唔受硬」年代,中國必須趕上趨勢,在加強「軟實力」上痛下苦功。
http://penandsky.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