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調查都說,今年母親節最讓母親憂慮的不是失業、健康等老問題,而是通貨膨脹、百物騰貴。母親的擔心絕不是無的放矢的。過去一年多以來,物價特別是基本生活用品、食品價格的漲幅實在驚人;每一次到超市購物,貨品的價格都已向上調整,支出都不可避免的向上升。這種親身的、驚心動魄的「大出血」經驗,自然令母親這個負責持家的人感到頭痛,自然令母親為薪水沒有增加多少的兒女感到肉痛。
然而在吃過母親節大餐,到茶樓一家人喝過茶後,母親對通脹的憂慮將會進一步加深,將會進一步加劇,因為影響市民日常生活的商品包括石油、塑膠原料、食物的價格都在飛漲。以石油為例,價格在短短兩個月左右從一百美元一桶飛升至超過一百二十五美元一桶,上升了百分之二十五;其他如大豆、玉米、稻米的價格也屢創新高。在這些基本生活食品、材料價格飆升下,一般貨品從衣服到玩具到鞋類,服務從交通到出外用膳的收費都會天天升、月月漲!
對很多母親、市民來說,來勢洶洶的通脹似乎像天災那樣難以解釋、難以避免;但實際上令通脹急速升溫、令物價脫軌飛升的是金融市場的投機炒作,是過剩的資金互相追逐所導致的。
就以石油價格為例,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早在去年底已開始疲不能興,陷於衰退的邊緣;新興經濟體如中國、印度的增長率也在放緩。這些變動理應令市場對石油的需求降低,理應對石油價格有紓緩作用。此外,油價已從二、三十美元急速上升至超過一百美元,各國的駕駛者、生產者已深深感到油價上漲的威力,已紛紛用各種不同的方法節約用油。換言之,不管從個人或國家的層面,市場對石油的需求近大半年來都趨於平穩以至下降,怎麼石油價格反而越升越急、越升越厲害呢?
當然,市場不時提出各種理由來合理化油價的升幅,例如說尼日利亞有工潮又或指地緣政治局勢有變。然而這些解釋都似是而非,難以成立。中東局勢雖然不算天朗氣清,但主要產油地區包括沙地阿拉伯及波斯灣國家的局勢其實比兩、三年前穩定得多,甚至伊拉克局勢也在逐步好轉。至於尼日利亞工潮對石油供應量的影響非常有限,全球石油供應量並沒有因此而有長期或明顯的縮減。
顯而易見,石油市場並沒有出現需求急增的情況,石油市場並沒有出現供應短缺的現象或隱憂,需求與供應之間並沒有嚴重的不平衡。那石油價格為甚麼短短幾星期上升了百分之二十五呢?
唯一的理由就是過度的炒賣與投機。在次按危機及美國連番減息下,大量資金從物業市場、債券市場轉到其他金融市場特別是商品市場以尋找較安全及有較佳回報的工具,石油市場就是主要目標,其他商品市場如小麥、玉米、稻米也無一倖免。在大量資金湧入爭逐下,各類商品的價格自然被突然扯高。更可怕的是,真正的用家為免承擔過大的價格風險而加入搶購的行列,令市場形成更一面倒的形勢,令價格無止境的不斷向上升;並蔓延至其他經濟活動,最終導致百物騰貴。
要克服或至少紓緩這樣的失衡狀態,各經濟大國及國際經濟組織該做的是加強對金融市場的管制,迫使金融機構特別是投資銀行、對冲基金等減少進行不計風險的豪賭;或建立防火牆令商業銀行跟投資銀行分清賬目,縮減投機性的資金;又或索性讓出事的金融機構倒閉,讓它們自行承擔與他人「對賭」的風險。只可惜金融機構有財有勢有關係,要對它們設限極為困難,各國政府也不願任它們自生自滅。於是,它們繼續享有「公仔我贏字你輸」的特權,一般市民則只能默默接受它們「豪賭」後的惡果!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