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利率被調低至2厘,反映通脹狀況的核心個人消費開支物價指數3月份升2.1%,顯示美國出現輕微負利率情況,市場普遍預期利率即將見底。除信貸危機,剩下的還有全球通脹上升及高油價對個人及企業消費、投資的影響。美國經濟好轉、美息見底,令美元滙價反彈,影響以美元計價的商品期貨價格表現。商品價格回軟,對新興市場到底是福還是禍呢?
商品漲價利新興市場
觀察商品與新興市場自02年以來走勢,兩者同經歷超過6年牛市,分別升達292%及332%。事實上,商品及新興市場關係唇齒相依。新興大國如中國及印度急速發展,帶動不同種類商品的需求。在新興國家工業化過程中,油、煤的消耗量大增,龐大的基建開支對基本金屬如銅、鋁、鋼鐵等需求大增。大部份新興國家如東歐、拉美、中東、非洲、馬來西亞、印尼等地天然資源豐富,其股市比重亦以工業、能源及物料為主,商品漲價對新興市場影響利多於弊,尤其對資源淨出口國。去年10月股市下跌,商品市場成資金避難所,今年表現最好的地區股市中,巴西、墨西哥、非洲及中東等資源國表現佔頭十位。
更重要是,自六十年代開始,每逢通脹壓力升溫,發展中國家股市表現平均都可跑贏美股。背後原因可理解為,每當通脹壓力上升,伴隨的均是央行加息及全球商品價格上漲。美股對本身利率走勢較敏感,新興市場卻受惠商品價格上揚。自美國去年9月開始減息周期至今,新興市場回報表現一直跑贏美股。
外圍陰晴未定成考驗
當然,食品價漲所引發的通脹,對新興社會穩定造成影響,一些較落後的國家最近亦發生民眾騷亂,尤其對那些主要靠從外地入口供應食品的國家,如菲律賓及印尼影響較嚴重。面對目前通脹環境及外圍因素陰晴未定,將試驗出新興國家的相對實力。南非、阿根廷及東歐某些國家的國家財政狀況相對較弱,應付通脹招數限制較多;中國、俄羅斯等則累積了龐大外滙盈餘,貨幣政策較具靈活性。這些國家在對抗通脹對策上,除加息,還可有讓貨幣慢慢升值的選擇。
至於今年芸芸新興地區中表現突出的巴西股市,其政府的發債於4月底首次被調高至投資級別,但利好因素已在股市反映,加上央行開始加息壓抑通脹,降低了短期的投資吸引力。筆者對亞洲股市維持樂觀,認為當中不乏估值比較吸引的國家,如台灣、韓國、馬來西亞、泰國等地。
富邦銀行(香港)第一副總裁兼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潘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