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萍語:港股腳軟只是借勢 - 熊麗萍

投資萍語:港股腳軟只是借勢 - 熊麗萍

美國、日本及內地股市表現對港股有直接影響,這是眾所周知的事,但上周港股走勢似乎有點相反,恒指預期當晚美股偏淡,而先行下跌,H股指數則憂慮內地的不利經濟數據而出現較A股更大的跌幅。恒指及H股指數上周分別失掉4.5%及6.6%,反觀道指及上海A股指數全周則只分別下跌2.5%及2.2%。
究竟是港股「先天下之憂而憂」?抑或是長周末假期,又或是借勢造淡呢?筆者認為後者的原因居多。與此同時,市場對內地4月份第一個經濟數據──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的理解並不全面,亦加速周五港股跌幅遠「憂」於內地股市。

趁長假期前沽貨

明天港股休市,美股及內地股市照常交易,中國4月份消費物價指數(CPI)也將於明天發佈,加上美國AIG於上周四收市後公佈業績欠佳,大多預期周五美股會作出利淡反應(周五道指果然下跌120點),觸發投資者在長周末假期前沽貨。
另外,恒指於上周初反彈至26387點高位未能進一步突破,再借助一些利淡消息,便輕易將恒指推低至25000點。
其實,與物價、通脹相關的數字,中國國家統計局每月對外發表的數據均以商品零售價格指數(RPI)及居民消費物價指數(CPI)為主,前者是按300多種商品零售額計算而來的零售價格指數,而後者則按居民於300多種商品及服務的消費開支而計算出來,兩者均包括主要的食品、飲料、衣着等商品,但現時大家經常提及的內地通脹數字是指居民消費物價指數(CPI),當中包括居民用於消費服務的支出,例如通訊、教育、旅遊、醫療保健等,而這方面所佔比重已按年增加。
至於上周五公佈的PPI,主要是按不同的原材料,例如鋼鐵、煤,及原油等價格計算而來,這與企業生產成本及售價相關,反而對企業盈利情況影響較大,對於顯示通脹情況反而不太直接。

中煤聯通可低吸

由於產品由生產至零售需經過一段時間,因此,4月份PPI將反映於3至6個月後的CPI身上,而另一個主要關鍵是涉及內地的物價政策,政府對不少商品價格均有限制,例如成品油、化肥、食用油等,因此,工業品價格導致的生產成本上升,並不一定能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因此,筆者認為投資者因為上周五公佈的數據而認為明天公佈的CPI將大於預期,這是「誤會」的憂慮。
可能因為筆者從事中國經濟研究出身的緣故,筆者一向都很細緻地看待這些數字,免得錯誤理解而空歡喜一場,又或虛驚一輪。
雖然4月份PPI不足以反映明天公佈CPI數據,但若該數字最終高於預期的8.5%,對中資股及內地股市難免仍有短暫調整。但大家反而應留意PPI數據對未來企業成本及盈利影響,中下游企業盈利增長料逐步放緩,因此,在選擇個別股份方面應特別重視。
電力股仍建議繼續減持,煤炭股急升後的調整屬正常,候低可再買入中煤能源(1898)。電訊股仍為較佳選擇,筆者仍推介中國聯通(762)──重組料分拆其兩個網絡,現價仍未真正反映其網絡之價值。重組或可為股東帶來驚喜。
熊麗萍 滙業財經集團證券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