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虎作倀 - 程步奎(詩人學者)

為虎作倀 - 程步奎(詩人學者)

張愛玲的小說《色,戒》,因李安改編成電影,陡然紅遍了華文世界,人人爭看。餘風所及,近來又有了新的英文譯本,由紐約藍燈書屋(RandomHouse)的AnchorBooks出版。封面是電影劇照,梁朝偉一臉深沉,目光凝聚成一個疑團,不知在看什麼。湯唯則側身回望,眼神露出一絲狡獪,好像胸有成竹,掌握了色欲與陰謀的分寸。書名《色,戒》,用的是電影海報的設計,「色」與「戒」之間還有區大為刻的一方圖章,鮮紅得驚心動魄。
封面頂端的介紹是:「現已由奧斯卡金像獎得主、《斷背山》導演拍成大片。」列明作者是張愛玲,底下緊跟着就是:「李安書跋」。宣傳手法非常明確,就是以電影的賣座來帶動文學閱讀,好像是告訴讀者:買這本書吧,都拍成電影了,是大導演拍成電影的故事,豈可不讀!
李安的跋,特別提到了張愛玲遣詞用字的精確與殘忍,吸引他一讀再讀,最後拍成了電影。書中寫易先生用「為虎作倀」來形容男女關係,讓李安一再思考這句成語的文化深層意義。中國民間傳說,老虎吃了人,被吃的就變成跟隨老虎的鬼魂,專門幫着老虎來害人,就是「倀」。因此,書中的王佳芝,活着是易先生的人,死了是他的鬼,也就是他的「倀」。李安不禁又反過來想,或許王佳芝遇到易先生之前就是「倀」,現在是勾引易先生,讓他一步一步走近虎口。
這麼翻來覆去的想,李安又想到「倀」與「倡」、「娼」同音,也可以聯想出一段情節,並賦予象徵意義。電影裏有一景,易先生在日本酒館裏說自己是日本人的「娼」。同音類推同義,也就是「倀」,不但賣身給日本人當娼妓,還幫着日本人殘害中國人,為虎作倀。所以,易先生根本不是人,是鬼,是替老虎找人來吃的「倀」。
李安的聯想還不止於此,還自問,我們看張愛玲小說看得癡迷,是不是都成了張愛玲的「倀」?張愛玲寫《色,戒》,翻來覆去的寫,寫了改,改了寫,是不是也成了故事人物的「倀」?而改編故事的李安,導演出一部膾炙人口的電影,豈不是「為倀作倀」了?那麼,我們這些觀眾,這些被電影吸引的人們,又是怎麼一回事呢?「為倀之倀作倀」?
好在李安在跋的結尾說,這一切聯想都不是為虎作倀,而是為了開拓自己的心靈,體會世界上紛紜瞬變的人間處境,讓我們追求高尚的意義,追求藝術,追求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