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大概大部份人都得在臨死前,因為再沒有可以失去的,才真正做到無欲則剛,在生命最後的時刻才活在當下,講出最想講的,最敢講的,不過,我只能同意人之將死,其言也真,因為再沒有說謊的必要。有一本書叫《名人遺書》,好看在這些人都是對世界有影響力的人,一言一字都是在生命的火柴末端燃燒到最後,爆出來的煙火特別燦爛精彩有效。無名眾生,也許亦意識到遺言特別受人注意,故也情真意切。所以,我們會常常聽見:他臨走前有沒有甚麼遺言。不是不悲涼的一句話,一個人平常不見得受這麼大的關注,要到死後才得到親友,問最後一句話,問有何心願未了。其實除了名人遺言值得出書,有可能的話,無名氏普羅大眾的遺言也值得結集起來,將人之將死的心理狀態分析研究,有幾多放得開,有幾多不甘心,有幾多用最後一口氣擺平家庭成員的不和,有多着重把遺物分配。我所聽過震撼的是一個中學同學患癌早逝,留下:我很不甘心,我還有很多東西都沒有試過。
我們還未死,但也不知道甚麼時候會死,何妨玩一個遊戲,一年模擬一段遺言,多年後倖存的話,回頭看一定有如在顯微鏡下觀照自己最真的一面。人會成長,想法會流轉,從關注自己的名牌如何分配,着眼到對親友的期望,看一看自己在活着的洗禮下有沒有擁有更多,或是放低更多,不管有沒有昇華,至少,可以從模擬臨死的願望,看到活着的方向,也可以不那麼忌諱死亡。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