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大學研究發現,每星期做4次或以上的頻密運動會短暫減低人體的免疫能力,從而增加感染流感及其他疾病的風險,稱為「禦窗外露」理論;但若保持適量運動,每周最多3次運動,每次30分鐘,即使流感高峯期間也不會增加流感的死亡風險,又可得到運動帶來的健康。 記者:梁瑞琼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暨社會醫學系以及微生學系,分析了24,656名於1998年去世的30歲或以上人士,他們在去世10年前的運動習慣等資料,研究運動能否減低流感死亡的風險。研究首次證明只要適量的運動,便足以減低與流感相關的死亡風險,研究發現65歲或以上人士若進行適中次數的運動(每月1次至每星期3次運動),在流感高峯期受感染引致死亡的風險可減少38%。
適中運動使風險減低
當流感感染個案每增加10%,運動次數適中者,其與流感相關的額外死亡風險便會減低4.2%至6.4%,而運動次數頻密(每星期運動4次或以上)與沒有或甚少做運動人士的額外風險則相若。研究報告於本月7日的國際網上科學期刊《大眾科學圖書館》中發表。
港大公共衞生學院及社會醫學系博士後研究員黎克勤解釋,身體在運動後會出現「禦窗外露」情況,免疫力會下降,但會隨時間回復至原來水平,若期間再進行運動,免疫力便會持續維持在低水平,增加感染的風險。他引述外國研究指,馬拉松運動員約需3至72小時回復原來的免疫力,而復原免疫力的時間則因人而異。
該系副教授黃浙明指,在流感高峯期間,一旦免疫力下降,便會易受流感感染,出現心血管及呼吸系統疾病而死亡的風險也相對增加,他建議從沒或甚少運動的市民養成適量運動習慣,即每周最多3次、每次30分鐘運動,而運動頻密人士在流感高峯期若減少運動量,則可得到運動所帶來的益處。
長者病患應注射疫苗
該系系主任林大慶強調,做運動仍可減低患上多種疾病如心臟病、糖尿病、結腸癌及抑鬱症等的風險,適量運動則只針對預防流感疾病,65歲以上長者、孕婦及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等高危一族,更應每年接受疫苗注射作預防。
你的意見?
●你會否相信有關研究,即時起每周只進行適中運動?理由是甚麼?
●頻密做運動後,你試過很容易染上流感嗎?詳情如何?
請電郵至:mailto:[email protected]
或傳真至:23703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