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銀幕上領教英國皇室的無頭東宮生太子,應該是六十年代那套《千日安妮》吧?當時歐美有才有貌的女星那麼多,不知道為什麼雀屏中選的是加拿大的「雙失」新秀GenevieveBujold。此姝我從來不過電,那口法式英語大概迷得很多醉翁暈大浪,但聽在我耳中有種搔不着癢處的彆扭,關不嚴的餅亁盒,應該卜卜脆的點心呈酥軟狀,食之無味。小家碧玉的氣質本來就不矜貴,還要只應了上半截,比較有翻炒價值的後兩個字影都冇。找她演回頭一笑百媚生的尤物,大抵也是基於寫實,英國貴族的美女美到什麼程度大家心裏有數,起用如瑪麗安菲芙般天使面孔魔鬼身材的人氣女,反而更引人訕笑──在歌壇搞風搞雨的這位小姐,約莫同期的確唱而優則演,除了攬實阿倫狄龍條腰搭電單車風馳電掣,也扮莎士比亞筆下的奧菲莉亞,王子養精蓄銳復仇,差一點在她另類的平板演繹中翻大船。
死不瞑目的安妮輪迴又輪迴,這一次《華麗孽緣》上當紅而且靚的娜妲妮寶雯身,事主泉下有知,恐怕開心到見牙唔見眼。寶雯演得不是不好,但無論如何不及《藍莓之夜》順眼,這除了太用力,流露「內有惡犬」的刀斧痕,那股揮之不去的荷里活星味也犯了大忌。自從受過格蘭達傑克生、雲妮莎烈格芙和瑪姬史蜜芙這批英國女演員的洗禮,我已經成了虔誠教徒,看英國古裝片的要求特高,外勞不曾長年累月受過傳統薰陶,演技再精湛也沒有方法搭救。打孖上的史嘉麗祖安遜與她咁高咁大,是幸也是不幸:好處是沒有貨比貨高下立見之弊,壞處是同心合力高歌荷里活有間大宮殿,等於大家攬住一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