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道:「口之於味,有同嗜焉」。
可惜的是,真正美味的食物,隨着現代易牙降班,很難有夠敏銳的舌頭,分辨不同層次的味道。李碧華提到把不同飼養方法的雞,讓澳洲「美食家」品嚐,竟得出不分高下的結果,這是洋人飲食水平的悲哀,但我相信假如同樣的實驗給本港八十後一代進行,結果也相差不遠。走地雞冰鮮雞急凍雞之雞味質感不分,該由誰負責?又是誰的損失?他們不知自己損失甚麼,分辨能力給炸雞磨蝕了,吃得快心就是了。可是連飲食節目主持人,表達食物味道的能力,都不能超出:好味,很好味,口感好好,好好,不禁聯想到超搞笑,勁低能。潮語成為口頭禪,就是超,勁,究竟如何低能,如何搞笑,已不能再進一步細緻表達,一如不能分辨走地雞/土雞與困在籠內成長速度較高的雞肉之別。
舌頭之於味的層次少了,事小。舌頭的表達能力停留於好吃與不好吃,卻可能與懶於思考或思考的闊度深度有關。上語言學時,第一件學到的就是語言水平與思考能力成正比。當大部份人表達感受的時候,都懶到用)表示微笑,慢慢就只懂微笑,然後退化到笑,搞笑只分為搞笑與勁搞笑兩個層次。
慣於崇尚語言簡約主義的一代,恐怕要有條理地把一個題目寫成思路完整的千字文,跟對問題的細緻分析與獨立思考一樣困難,表態僅僅能反對贊成勁support,這是我在很多所謂網上討論區見得最多的討論用字,能詳述論據的,幾乎可以從政了。嚇得我O嘴不已。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