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論中國:領導人互訪機制是空中樓閣 - 李平

盡論中國:領導人互訪機制是空中樓閣 - 李平

胡錦濤與福田康夫簽署的中日第四份外交公報,最可操作的內容是建立兩國領導人定期互訪機制。但是,這個機制是脆弱的,如果日方領導人堅持參拜靖國神社,領導人的互訪還能如期進行嗎?

中國崛起知華派遭殃

中日關係惡化的基本原因,在於中國崛起引發民間心態的轉變。日本人既不願意看到中國的發展、強大,又不能不面對這一現實;中國人則越來越不把「小日本」放在眼裏。這種情緒的放大,在中國導致主張對日新思維的學者被圍剿,在日本則是知華派被邊緣化,在高層則表現為江澤民與小泉純一郎的互不訪問。
1980年代中日關係一帆風順時,日本朝野政黨都有一批了解中國、對華友好的「知華派」(中國通),地位顯赫。進入1990年代,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與日本的蕭條形成鮮明對比,在中國威脅論的聲浪中,日本也盛行一個新詞「ChinaSchoolBashing(敲打知華派)」。
日本駐華大使阿惟南茂前年卸任前,東京一度準備改派非知華派人士繼任;日本駐港總領事館一位中國通高層去年調職後,接任者也是一位不諳中文的外交官。日本外交界的知華派繼續被邊緣化,與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堅持參拜靖國神社一樣,是民間情緒的反應,當局始終要顧忌會否刺激本國的民族主義情緒而影響自身的統治權威。
如今,中日建立領導人互訪機制,有點像空中樓閣。如果沒有支持中日友好的民意基礎,沒有知華派、對日新思維學者的折衷,難以想像中日關係如何回暖回春,難以想像領導人互訪機制如何不因領導人的政治傾向而存廢。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