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00年朱鎔基總理的增信釋疑之旅、2007年溫家寶總理的融冰之旅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又展開訪問日本的暖春之旅。從中國領導人最近三次訪日的背景來看,中日兩國需要面對的問題一次多過一次,國民之間的互信一次差過一次,胡錦濤的暖春之旅能有甚麼收穫呢?
歷史台灣問題難突破
中日是否簽署第四份聯合公報,是胡錦濤此行受關注的焦點。中日外交在中共對外關係中佔有特殊地位,以往三份聯合公報,分別在中共前三代領導核心主政時期簽署,代表其外交成就。其中,1972年的中日建交「聯合聲明」,由中國總理周恩來與日本首相田中角榮簽署;1978年的《中日友好條約》,是在鄧小平訪日期間由兩國外長簽署。
1998年江澤民訪日時,雙方發表了《中日關於建立致力於和平與發展的友好合作夥伴關係的聯合宣言》,但由於日本首相小淵惠三未按中方要求就侵華戰爭道歉,江澤民擺出高姿態,拒絕在《聯合宣言》簽署,讓中日第三份聯合公報的地位有所降格。
中日第四份聯合公報,關乎胡錦濤在中共外交史上的地位,北京官員自然不敢馬虎。《日本經濟新聞》昨日報道,雙方在台灣、人權和日本入常(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等問題上還未達成協議,中方希望日方在台灣問題上有更明確的表態,而日方則希望中方支持日本入常。
由於近年中日民間對抗情緒加劇,大大收縮了中日官員的談判、合作空間,中國國家主席在相隔十年後訪日,只是標誌着雙方關係由惡化到改善,並走到一個新頂點,但很難指望第四份公報在歷史、台灣、東海三大問題上能有多少突破。
其實,營造中日友好的氣氛才是歷次中國領導人訪日的目的,因此才有朱鎔基的京胡騷、溫家寶的棒球騷,才有胡錦濤的乒乓騷。如果胡錦濤能扭轉中日民間對抗升溫的趨勢,已是一大貢獻。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