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台灣以出口為主導的經濟已步入成長的穩定期,內需市場規模不大,加上經濟政策在過去一段時間相對停頓不前,令其經濟實力在亞洲其他經濟體蓬勃增長的同時,不升反降。隨着馬蕭團隊3月底大選獲得政權後,其政策內涵與潛在商機引起了投資界高度關注。新公佈的「愛台十二建設」成為馬政府解決台灣經濟問題、提高內需市場與就業率的重要國策,透過重複早期國民黨執政時代的重大基建策略(如十大建設等),增加政府對重大基建工程的投入以擴大內需,落實馬政府所提出之「六三三」口號──即「經濟成長率達6%、國民平均年收入達3萬美元、失業率降至3%以下」。
桃園台中高雄先跑出
「愛台十二建設」總預算達3.99兆新台幣、投資期長達8年,政府出資約2.65兆新台幣,佔總預算三分二,其餘的擬由民間出資。對於目前滿手現金的投資界來說,由於現時市場上投資目標難尋,不論內外資及中資等均對「愛台十二建設」加倍關注。「交通建設」乃「愛台十二建設」預算中比重最高的項目,當中又以馬政府曾於外資投資論壇中公佈的「桃園航空城、中部物流中心、高雄自由港」三大優先推動區域最受市場注目。因此,桃園、台中、高雄等地區的地產開發商、航運商、基建工程公司及水泥及鋼鐵等相關行業,均在近期的投資市場中表現突出。
雖然70年代的台灣政府曾大舉投資本土基建工程項目,緩和當時能源危機對台灣經濟帶來的衝擊,同時也因當時台灣的整體建設仍處於貧乏階段,重大基建投資的回報,在當時經濟剛起飛情況下,很容易帶來極為可觀經濟效益。
時移世易,國際大環境已今非昔比,全球化發展白熱化,新興市場的龐大需求導致通脹急速升溫,還有美元持續疲弱,直接對區域及台灣經濟帶來負面影響,現時台灣整體經濟結構及通脹的成因,遠較以前複雜。筆者認為,「愛台十二建設」的成效究竟如何,尚待市場測試,但可預期的是,將有大量熱錢流入台灣,短期內營建、地產、水泥及鋼鐵等相關股類將可能因資產增值或需求增加而受到投資者的追捧。
http://trade.fub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