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市長尊遜,是一位棟篤笑匠,倫敦的選民投他一票,是為了一種集體回憶。
撲克牌裏有一張百搭牌,叫做Joker。Joker不全是小丑的意思,指宮廷裏專在國王御前說笑話的人,叫做「丑臣」。
在中世紀的英國,國王喜歡僱用一個搞笑的專家,在大宴群臣的時候,講幾個笑話。這個爆笑的能手,當時叫做Jester。有時候,國王的脾氣不好,討論國事的時候,稍不如意,就要下令殺人,說笑話的這個丑臣,就要鑑貌辨色,在氣氛緊張的時候說一個笑話,或者把自己當做儍瓜,故意說一句蠢話。國王噗嗤一聲,笑了出來,本來浮現的殺機,也就一掃而空。
王室有一個丑臣,就預防了君主的專權獨裁。有時候,某一個大臣說了一句實話,觸怒了國王,滿朝文武,眼看國王的臉色不對了,都會瞪眼看着丑臣。丑臣要有急才,馬上跳出來講一句笑話,國王笑了,群臣也鬆了一口氣。
在沒有甚麼言論自由的時候,丑臣可以防止國王蛻變為暴君。丑臣一人繫天下之安危,他的一句爆笑,可以化解無數人頭落地的慘劇。傑出的丑臣,跟國王一樣名留青史。亨利八世僱用的丑臣,名叫森瑪士。莎士比亞的劇裏,多有丑臣的角色,在悲劇中,丑臣的插科打諢,像吃羊排時的綠色薄荷醬,為悲哀的氣氛加添一點調味品;在喜劇中,丑臣的蠢話,在情節的發展之外,讓觀眾的神經鬆弛一下,莎士比亞的作品像妙手的烹飪,劇中的丑角,有時丑角的獨白裏還有伏筆,就是糖、醋、醬油,東灑兩滴,西放一把,美味得不得了。
英國的丑臣,到十七世紀平民革命、英王查理一世之後沒落了,因為把查理一世砍頭的克倫威爾,生性太嚴肅。丑臣失業了,流落民間,出現在歌劇和舞台上。他們戴着彩色的三角帽子,帽端有一個小絨球,觀眾不滿足於只說笑話,他們還要翻觔斗、扮低能,然後演變為向臉上互擲蛋糕的硬滑稽,就變成了小丑(Clown)。
幽默感就是從古老的丑臣傳下來的。丑臣其實是很重大的人物,他們不像中國的岳飛、李鴻章、翁同龢,不必繃着一張臉。他們也不必做魏徵之類的忠臣,要向皇帝「進諫」。有甚麼好「諫」的?說一句笑話就得了。中國東漢時有一個東方朔,後來沒有了,卻有大把太監。
選一個說笑話的人當倫敦市長,舉重若輕,才擁有真正的「軟力量」,這一點,盛產太監的地方,是永不可能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