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心靈雞湯 - 張灼祥(拔萃男書院校長)

中式心靈雞湯 - 張灼祥(拔萃男書院校長)

于丹身穿極有品味的半身裙,具時代感。人看來挺清爽的,精神面貌好極了。文化沙龍的講座仍未開始,她在賓客間游移着,說笑自若,現場氣氛可好呢。
談精神境界之前,得吃飽才成,吃得開心,待會談得自然高興。
講座開始了,當晚的題目:「古典藝術精神與現代生活」,處理不好,演講會沉悶不堪的。懂得營造氣氛,重視聽眾即時反應的于丹,自然不會讓聽眾失望,她沒有不容有失的焦慮,個多小時的演講,絕無冷場。
年前于丹先談《論語》,再說《莊子》,發掘中國古典的寶藏,找出來的寶石,一顆比一顆燦爛奪目。她的詮釋,深入淺出,儘管所講的一套,學者不一定贊同,但在中國人的社會,空虛心靈多不勝數,談《論語》、論《莊子》,啓發讀者,對生命有更深刻的體會。
那迴響一浪接一浪,很具感染力,難怪她的《論語心得》、《莊子心得》,洛陽紙貴。
不是所有作家都懂得煲心靈雞湯,湯煲得好,先決條件是選對材料,還要懂得加工,把它變成一煲賣相好,易看易懂的談人生大道理的書。讀者看的時候,可有共鳴,覺得有所得着,書才能熱賣。
我們都吃得滿意。可以進入人生的第二個層面,從物質到精神境界了。于丹說她所講的三個境界,不是她的發明,出處來自豐子愷:人的三個層次,物質、精神、靈性。于丹開始她的詮釋,物質是基礎,是基本生活的條件,有了基本條件,可向精神生活進發,于丹與我們分享的,以此為主。最後是靈性生活,接近宗教層面,那是個人獨特體會,可以自己留着,不一定須與他人分享。
于丹隨手拈來本領高強,要勾出怎樣的詩文,就有怎樣的詩文。從蘇東坡說起,最易引起共鳴,是他做人的從容態度吧,而這從容,得到林語堂對蘇的讚賞:不可藥救的樂觀主義者。蘇東坡的詞可讀性高,又容易理解,于教授即席為我們朗誦了一首,不夠嘛,再來一首。
古往今來,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詩人,不能不提陶淵明,說他執着,準錯不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大家都聽過了,何妨加以詮釋。
又跳到李白的灑脫,順然把杜甫一併搬出來,比較詩仙與詩聖的人生觀,真是各有千秋。推論下去,把王維的空山靈雨式人生也談一下吧。貫穿時空的詩遊何等痛快,千百年來,活在其間的詩人,皆有獨特之處,他們所寫的詩,正好印證講者所強調的,他們活得精采,我們也可以一樣精采。每一首詩,可作于丹對生命註腳。一個小時下來,于丹背誦超過十首詩詞,提及的人生,從漢朝司馬遷到民國弘一大師。又談到生命真實的好,虛假的不好,現代人重視消費活動而忽略創意活動。我們坐在那裏聽得入神,對于丹的處理材料的高明手法,十分佩服。

于教授背誦詩詞,抑揚頓挫,把現代人與中國詩人所過的生活作一比較,(古代的詩人都是最懂生活藝術的)結合得那麼自然。中式心靈雞湯,本該慢工出細貨,在高速高壓煲流行年代,煲老火湯不用幾個小時,一小時夠了。
活着,偶而有道家的神仙境界,落到凡間,則有儒家的使命感,辦起事來,從容不迫,多好呢。
于丹的中式心靈雞湯,煲煲不同,煲煲精采,中國古往今來的智者、詩人何其多,他們的言行,他們的詩文,成了取之不盡的寶藏,高手如于丹,自然懂得發掘其中好處,轉化為她的人生觀照。
現場有聽眾回應,衷心的讚賞:于教授的演說,朗誦詩詞活像唱歌,動聽極了。
于丹笑了,笑得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