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來如此:右後防的靜默革命 - 潘源良

源來如此:右後防的靜默革命 - 潘源良

說到現代足球的陣式,荷蘭的「全能足球」,在上世紀已奠下基石。他們利用越位佈防,把防線推到最前,後防球員既守且攻,針對性地配合前線球員高速闖關。
但時代會變,球隊因應踢法要求,也會出現些有趣的修正和實驗,掀動潮流和風格。較早的先有兩邊後衞的「叠瓦式」助攻,然後有「兩翼互換」爭取較大射門角度。2000年前後,截擊中場地位冒升,造就了「中場取代前鋒」的進攻模式。最新的潮流走向,則是「策動式右後衞」的出現。
「叠瓦式」助攻與「兩翼互換」,包括左腳球員踢右邊(如洛賓及美斯)或右腳球員踢左邊(如朗拿甸奴或廸比亞路),效果已不必贅言。「中場取代前鋒」最早見於阿根廷國家隊,及後擅於組織的球隊如巴塞隆拿或阿仙奴,都有類似安排。
至於「策動式右後衞」,最早也要數阿根廷的辛尼廸,然後是西維爾的丹尼爾。近來阿仙奴把高路托尼移往右閘,車路士的艾辛也踢右後衞,加上巴塞嘗試將佩奧爾也安放到同一位置。一時間,這種變革成了潮流。
「策動式右後衞」的構思,是右閘球員帶球上前組織攻勢,突發性地取代了本來的中場大腦。由於這名球員來自後場,等於在前場多了一員;他卻並非上前「叠瓦」,而是直接進入對手腹地,與其他中前場球員作配合,製造射門。
後衞上前難免會有後顧。所以能擔當「策動式右後衞」的,必須有極佳的盤球能力,傳送尺寸有威脅,上落要具高效率。
這種踢法的優點,是在本來備受對方緊纏的中場球員外,增多一名策動人物,讓對手防不勝防。目前的代表確非丹尼爾莫屬,而艾辛的轉型也非常成功。
說到底,具備這樣全面能力的球員不多。要是冒進上前,卻讓對手輕易截得腳下球反擊,後果可以十分嚴重。
最後,我最想看到以這種踢法上前助攻的球員,其實是「丘仔」。可惜他只曾在面對皇馬的卡路士時,給我看了一分鐘。
文:潘源良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