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社會、公民抗命 - 古德明

公民社會、公民抗命 - 古德明

Civilsociety和civildisobedience今天一般譯做「公民社會」、「公民抗命」,竊以為譯做「文明社會」、「非暴力抗爭」會好一點,先生以為如何?
Civilsociety的意思,那位讀者似乎不大了了。這個詞沒有十分明確的定義,但一般不是指「文明社會」(civilisedsociety),而是指可以自由結社的社會。環保、宗教、學術、勞工等等自由組成的社團影響力越大,civilsociety就越鞏固,越有力量和政界、商界抗衡:政府和商業組織都不是civilsociety的一部分。Civilsociety譯做「公民社會」,我認為沒有什麼不當,例如:ThecommunistsdoeverythingtheycantomakesurethatthereisnoroomforthegrowthofacivilsocietyinChina(共產黨盡力防止公民社會在中國成長)。
Civildisobedience是指用和平手段反對政府法令。一九三○年,印度聖雄甘地不滿殖民政府食鹽專利,號召同志走到海濱,象徵式取水煮鹽。當時英國殖民政府不懂得像新中國人民政府那樣,出動坦克車剿滅和平示威者,結果節節敗退,這應是歷來最成功的civildisobedience例子。Civildisobedience譯做「和平抗命」勝於「公民抗命」:你總不能說武力抗命的公民不是「公民」。Civildisobediencetodayoftentakestheformofmassdemonstrationsandprocessions即「今天,和平抗命一般以集會示威、遊行等形式表達」。
現代漢語惡譯充斥,不堪入目,值得討論的哪裏只是「公民抗命」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