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L要去北京工作了,這機會是她盼了幾年的,終於成真,朋友都替她高興,不論將來發展是好是壞,總算見識一場。
這些年,陸續有朋友北上工作,或成家。離開香港,我也不是沒試過,在西方求學或生活,心態都是過客,但求把人家的武功學一兩招回來濫竽充數傍身就算,不望光宗耀祖建設番邦。但朋友北上有點不同,一為見識,二也祈望發揮所長。
我不知道別人,對於我這一代的文化同行,三十出頭,照「世代論」解釋,正好卡在中間,高不成低不就,權力仍牢牢掌握在四十歲或以後的中年,後面有來勢洶洶的廿九幾,也不好意思阻着他們上位。有點「垮掉的一代」(beatgeneration)的況味,精神上追求反傳統反建制的自由漫遊精神。這種港式「垮掉」心態,一方面是時代造成(回歸後社會長期低迷情緒),一方面卻是個人選擇(不要覺得可惜)。
我們這一代北上的意義是不同的。當然,早從八十年代開始,香港人已頻繁在內地從事各類商業或行銷活動。但那時是開荒,多是迫於無奈的生計之選。而現在香港文化人北上,從事文化建設,是為了追逐更大的空間,深入內陸而不被蠶食,這方面,我還不是太樂觀。在北京混過會知道,好大的戰場,沒人脈沒本事插針不入,有朋友去開拓出版,花了兩年時間單單吃飯與交際,說起也累。
但我對L有信心,她心態健康,抱平常心隨遇而安,肯定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