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號《明報月刊》有一篇文章,報導年初在大會堂舉行的香港藝術發展獎頒獎禮。星光熠熠的盛事,本來與我們這些門外漢無關,但一眼瞥見仙姐的兩張照片印在當眼處,連忙認真細看。圖片一攝於現場,女主角手上握着一件奇異的發光物體,驟眼還以為是杜麗娘摺起了的燙金寶扇,或者袖珍版的奧運火炬,想必就是一年一度表揚各方藝術家的獎座。圖片二是一部叫《霸王妖姬》的影片的造型照,穿小鳳仙裝的相中人雖然顧盼生姿,艷麗得教人側目,然而作為這篇文章的插圖,沒有什麼想像力的我簡直一頭霧水。白女士的終身成就,不是公認根植於梨園麼?要讀者感受她的貢獻,請不動尊貴的長平公主示範,霍小玉和李慧娘也會兩脅插刀,何以別出心裁到搬出一張毫無代表性的劇照,令稍欠聰明的半桶水戲迷搜索枯腸,冒着失眠的風險猜測其中含意?
跟着讀內文,又有新發現:白氏名句「有戲則生,無戲則死」,被詮釋為「話語中透着對粵劇藝術的堅持」,活脫脫成了與劇種同生共死的宣言,陪襯得獎的熱鬧固然貼切,可惜摸錯隔籬點錯鴛鴦。根據我個人揣摩,這兩句話針對的是演戲的方法,不嫌累贅翻譯成廣東口語,大意不外「演員演出時身上有戲,人物才會栩栩如生,假如唱做唸打照辦煮碗,硬骨骨的角色便全無生命力可言」,而不是「有戲做我就龍精虎猛,冇戲做不如撼頭埋牆」。近年影壇不景氣,投閒置散的從業員如過江之鯽,必恭必敬讀了前輩的教訓,一時會錯意相約集體殉愛謝世,那時就大件事。人命關天,顧不得唐突魯莽陳詞,有怪莫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