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介紹

名著介紹

《醜陋的中國人》 連蟲也不如

「每一個中國人都是一條龍……但是三個中國人加在一起──三條龍加在一起,就成了一條豬,一條蟲,甚至連蟲也不如。因為中國人最拿手是內鬥。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內鬥,中國人永遠不團結。」──《醜陋的中國人》

從未有過一本書,像柏楊所寫的《醜陋的中國人》般,在全球華人社會引起過如此激烈的爭議。柏楊在書中大肆鞭撻中國人「髒、亂、吵」、「窩裏鬥」、「不團結」、「死不認錯」等劣根性。他又形容中國文化是「醬缸」,幾千年沉澱的腐臭,使中國人變得醜陋。而千百年來的國家領導人,都犯同一毛病,就是經常要人民忘記過去,結果自己卻失去了檢討、反省能力。
不過,柏楊也指,中國人其實是一個在各種壓力下受傷很深民族,沒有培養出讚美和欣賞別人的能力,卻發展出鬥臭別人或阿諛別人的兩極化語言,要改變,必須從心靈健康着手,「這恐怕要經過一段長時間的教育。」而該書1985年出版後,對當時剛開始進行改革開放的中國大陸,也帶來很大衝擊,曾一度被列為禁書。

《異域》 孤軍打內戰

「世界上再也沒有比我們更需要祖國了。然而,祖國在那裏?我們像孩子一樣的需要關懷,需要疼愛,但我們得到的只是冷寞,我們像一群棄兒似的,在原始森林中,含着眼淚和共產黨搏鬥。」──《異域》

曾改編拍成電影的《異域》,是柏楊用另一筆名「鄧克保」所寫的一部戰爭小說,原連載於台灣《自立晚報》,其後印刷成書,創下銷量達百萬冊的驚人數字,堪稱台灣文學的經典之作。故事講述,1950年國共內戰之後,國民黨留在大陸的一支殘餘部隊,從雲南撤退到緬甸北部,如何孤軍奮戰,多次反攻故土,但最後被國家唾棄的悲壯故事。柏楊在小說中以第一人稱「我」敍述,細膩的筆觸勾畫出孤軍作戰時的艱困,最初發表時,曾被人誤以為是他的個人經歷。小說中描述的這批國民黨軍隊,現實中部份最後老死異地,他們的後裔,至今仍留在緬北、泰北一帶生活。而歌手羅大佑,當年為電影《異域》主唱的「亞細亞孤兒」,便把他們的辛酸唱了出來。

《柏楊版資治通鑑》 通史譯白話

「平均下來,我每個月至少都要閱讀四萬字左右的文言文(包括標點和註解)原文,寫出七萬五千字左右的初稿……十年如一日,沒有星期天,沒有例假日;沒有陰,沒有晴……」──柏楊自述繙譯辛勞

《資治通鑑》是首部官修的編年體通史,記載公元前403年至959年,共1363年的中國歷史,是一部足以了解中國政治運作、權力遊戲的歷史鉅著,是古代帝王鑑於往事、資於治道的必讀史書。柏楊認為該書問世900年之久,文言文對現代人而言,已顯得過度生澀艱深,假使再沒有現代語文本問世,將有塵封的厄運。於是,1983年,他開始進行繙譯。當時的遠流出版總編輯詹宏志將書名定為《柏楊版資治通鑑》,以「整體規劃,分冊出版」的雜誌形式發行。同年,它獲選為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一部書。
柏楊共用十年時間完成繙譯工作。作品特色在於他在古地名之後夾註今地名,並親手增繪地圖,力倡「史地不分家」,同時以現代中國人的觀點,析論歷史成敗因果等。雖然,該作品頗受李敖、何懷碩等人批評,指有許多不善之處,但也有帶起讀書及古籍今譯風氣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