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唯靈叔叔還是蔡生筆下介紹,幾滴便可伴吃一大碗白飯「陸羽酒家」奉客的醬油為九龍醬園出品。那醬油的美味在下甚具同感,鮮美無比。過去仍是中環街坊的日子,週末回新界老家途經嘉咸街街市靠近皇后大道中段落途經九龍醬園間或停步入內選購幾支生抽王或老抽王回家贈老母;碰上入季更可買到愈來愈少貨源的仁面果製成的仁面醬,他們的出品比外間貴好幾倍,但肯定用料精良,物有所值。
其實處處明示暗示,可在下粗心,始終未曾自覺,直至數月前認識九龍醬園的黃國輝先生才恍然大悟。曾經寫過九龍醬園醬油味美不凡,相信本地只有另外一家能作比較,那是在我們村子東南角橋頭圍背後小山坡上立足數十年的美珍醬園出品。一直在自己專欄鮮作介紹,情為容許保留一點美味秘密。
黃生那次閒談說起:「其實我們醬園與貴鄉屏山有極密切關係……」
答他:「吾鄉醬園有幾,一些近年愈縮愈小甚至消失;仍然盛產醬油只有一家,伴我們成長的美珍醬園,我家多年沿用……」「就是美珍!」他說。如夢初醒,其實九龍醬園的名片或招紙上便印有明黃底紅圖案紅圓圈,內寫「Champion1951美珍冠軍」等字樣,在其上則細細印上Since1917。年前老友歐陽應霽老婆黃四來我家為《香港味道》叢書讓家母泡製首本美味茶果;期間阿四時間顯倉促趕往我家附近九龍醬園拍照,當時已曾嘀咕……方圓一帶醬園怕且只有美珍咋噃……!
終於對號入座解我迷思。
「美珍」二字在吾鄉歷四十四載對週邊方圓十里老一輩鄉里說來肯定仍是一具符號。在我們極小的歲月,農耕漸次式微,皆因工業正漸漸進駐家鄉的土地,首家之一便為佔地廣達三十多萬平方呎的美珍醬園,不少婦女開始放下望天打卦辛苦農作,進入美珍從事Organic的輕工業。自此我們嘗到極美味的醬油及一應涼果,更因為醬園仍然健在,在那些貨櫃箱如小山的本來田土上,仍然留存一大片雖非農耕,但仍從事有機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