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藝術節不經不覺原來進入十九屆,從澳門回歸十年前的風雨飄搖來到今天金光燦爛,政府需散財派錢歸民的東方拉斯維加斯時代,這藝術節變得愈來愈多元化,節目質量也不斷提升。一個政府回饋民眾最佳方法,派錢之外莫若在文化藝術方面下功夫。是否每一位市民都享受到甚或知道還不是最重要,能為一個地方注入文化新養份,讓它內裏滋潤外表光輝,平衡它的氣質才最最重要。
打開這次藝術節資料,從五月一日到三十日,數十個節目在好幾個場地演出。這澳門雖小,十九年來卻為我們帶來不止在發展上大大小小奇蹟之外,文化藝術節目也一直讓香港人刮目相看。首先跳入眼簾是五月十八日星期日晚在永樂戲院舉行,由浙江婺劇團演出的《白蛇前傳》,未知何為婺劇,但浙江越劇卻是中國民間戲曲中自己最鍾意的其中一種;電視中篇劇集《九斤姑娘》多年前看過,至今印象仍然相當深刻,喜歡它嬉笑怒罵嬌俏娘姣!甚麼叫民間?就是你家我家的老母祖母姨媽姑媽都看得明白睇得過癮的演出。藝術並非只有一條路,有些需要聚精會神深思熟慮,另一些坦白直接輕鬆舒暢,市場很大,百貨配百客。
婺劇與越劇相距多遠未知,但源自浙江金華,方言雷同,相信氣色相近。婺劇又稱金華戲,已有四百年歷史,被行家稱為:「比京劇通俗,比越劇熱鬧」;可想而知是極佳下鄉戲,相信平常一天一夜遊客或公幹數天的商客,到杭州也未必容易看到,這次到澳門演出反而是筆者在一眾國際性大型演出中一眼看中心思親近的節目。婺劇聲腔豐富,表演與裝扮皆富獨特色彩:誇張生動,形象強烈,講究武戲文做,文戲武做,有說「武戲慢慢來,文戲踩破台」。最具特色為利用手指及手腕的表演功夫,功架與敦煌壁畫的人物姿態相似,看來美艷生動,是一種我們平素於粵,港,澳都鮮見的劇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