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藥可追殺乙肝病毒<br>10分鐘減四成 最快三年後面世

新藥可追殺乙肝病毒
10分鐘減四成 最快三年後面世

【本報訊】本港估計有70萬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當中一成半至兩成人會惡化至肝硬化及肝癌。香港大學醫學院以嶄新原理,研製對付乙肝病毒的新藥「納米銀顆粒」,能有效追蹤病毒,阻止進入肝臟細胞及複製。實驗室研究顯示,銀顆粒黏貼在乙肝病毒上10分鐘,病毒量可減少四成,一小時後病毒量更減少九成,估計新藥最快三至五年後可面世。 記者:陳沛冰

港大內科學系教授廖家傑表示,現時治療慢性乙肝的藥物有多種,例如皮下注射的免疫調節劑,需每周注射一次或三次,原理是提升患者免疫系統,以攻擊病毒,但一年治療期內,有七成人療效不顯著,需轉用其他藥物。

令病毒不能複製

至於口服的病毒抑制劑如拉米夫定,患者需終身服用,主要透過阻止病毒內的聚合酶複製病毒,由於病毒易變種,加上需終身服用,患者服藥一段時間後容易產生抗藥性,最終令藥物失效。廖家傑指,服用拉米夫定一年後,會有兩成人產生抗藥性,服用四至五年,會有七成人產生抗藥性。另一種病毒抑制劑阿德夫韋,服用五年後三成人有抗藥性。
納米銀顆粒是港大內科學系與化學系一項合作研究,以突破性原理研製的治療乙肝新藥物。廖家傑表示,銀顆粒現時有用來治療愛滋病人傷口,可加快傷口癒合;納米技術令銀顆粒變得細小,只有5至50納米。他指,納米銀顆粒具有追蹤乙肝病毒的特性,在病毒入侵肝臟細胞的不同過程中,黏住病毒;因顆粒細小,更容易與病毒結合。銀顆粒透過阻止病毒進入肝臟細胞及抑制病毒內的RNA形成,令病毒不能複製,「銀顆粒不斷追住病毒,令病毒有負重量,想跑都跑唔郁。」
實驗室研究顯示,納米銀顆粒黏住病毒10分鐘,便減少病毒數量四成,黏住病毒一小時,便能減少病毒量九成。病毒在人體內只要停止複製一日,便會減少一半數量,停止複製兩日,病毒近乎消失,當病毒數量減少,免疫系統便能先行清除病毒。

不會出現抗藥性

納米銀顆粒具有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能「認得」病毒,故不會有抗藥性問題,但廖家傑表示由於未進行人體臨床測試,故暫未知有否其他副作用,目前研究顯示,抑制病毒複製成效,較現有口服藥高數倍。他說,現時藥物仍在實驗室研究階段,之後會進行動物實驗,成功後會進入人類臨床研究。若過程順利,三至五年後藥物可面世。

治療慢性乙肝藥物比較

種類:免疫調節劑(已註冊)
藥物:常規干擾素α、聚乙二醇干擾素α2a
使用方法:針劑
治療原理:改善免疫系統及打擊病毒
副作用:頭痛及脫髮

種類:病毒抑制劑(已註冊)
藥物:拉米夫定、阿德夫韋、恩替卡韋、克拉夫定、泰諾福韋
使用方法:口服藥物,患者需終身服用
治療原理:阻止肝臟細胞內病毒的聚合酶複製病毒
副作用:容易出現抗藥性

種類:未註冊藥物
藥物:納米銀顆粒
使用方法:口服藥
治療原理:阻止病毒進入肝臟細胞及抑制病毒內的RNA形成,令病毒不能複製
副作用:未確定會否有副作用

資料來源:港大內科學系教授廖家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