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個多月來,筆者一邊注意着微軟欲收購雅虎的新聞,一邊想起雅虎的起跌和「創造性破壞」(creativedestruction)的殘酷。根據經濟學家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提出的「創造性破壞」理論,資本主義不僅包括成功的創新,也包括打破舊的、欠競爭力的產品,以滿足不斷改變的市場需求,從而創造利潤。
Google創新獲好評
簡單來說,這情況就像時裝店必須靠換新裝來吸引顧客。雅虎的崛起是互聯網的傳奇,它曾打敗Excite和Lycos等並度過科技網爆破的年代,也間接地提攜了Google,但現在卻被Google在網上廣告市場逼得透不過氣來。
矽谷有人不斷創新,也有人相信收購的效能。勇於創新的標誌性人物有蘋果CEO喬布斯(SteveJobs)。97年喬布斯重掌蘋果的大權後,推出了iMac、iBook、MacOSX、iPod、iTunes和iPhone等一系列獲得市場好評的產品。他不但使蘋果度過財政危機,也使它重新成為一家生機勃勃的公司。
甲骨文藉購併壯大
另一方面,一向敢作敢為的甲骨文CEO艾里森(LarryEllison)曾說過,如果別人有好的技術和客戶群可以被收購,為甚麼一定要花自己時間去建立呢?難怪近年甲骨文的重要策略便是收購,從PeopleSoft,到Siebel、Hyperion、BEASystems等,甲骨文一直買個不停。有趣的是,投資者似乎對創新的企業更有好感。蘋果的股價過去5年由10美元上升到現階段的150美元,市盈率34倍。而甲骨文的股價由03年中的12美元到現在的20美元,升幅雖然跑贏大市,但表現卻遠比不上蘋果。
微軟的網上服務MSN多年來一直賠錢,單在07年MSN就虧了9.5億美元,微軟當然希望擴大力量來威脅Google在網上廣告市場的地位。無論這場收購戰的結果如何,消費者都希望市場上多一點良性競爭,以及雅虎的創新文化得以繼續發揚。
文宇
電郵地址: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