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台高層率富貴明星拍攝香港窮人的故事,刻意強調及誇大「窮」的可怕。
其實,香港的「窮人」可以「貧窮」到甚麼程度呢?有公屋居住,有免費教育,有電視機(也許不是高清),有電腦(也許不是平面螢幕),有風扇(也許裝不起冷氣機),有手機(也許是不入富人法眼的舊款),三餐得繼(也許是清湯淡飯,不知魚翅為何物),偶爾,用九江孖蒸買醉(也許連紅酒杯也未曾摸過)……能夠享受教育,能夠接受資訊,精神並不貧窮,要壓抑的,只是物質慾望而已。而人,本來就不該奢望自己能力以外的物質。
窮並不可恥,可恥的是這個物質社會病態的價值觀,它用「貧窮線」(其實是收入額)作分水嶺,把人分成窮及非窮兩大類。並且把「窮」視為代代遺傳無法更改的基因病毒。暗示窮人無法改變命運。
心理學上的暗示說告知我們,暗示者愈具權威性,對受暗示者的心理影響愈大。當整個社會把窮人視為異類、弱者,消減了貧窮者的平等意識,那麼窮人把貧窮視為命運,貧窮就真正變成一個社會問題。
我在深圳認識一個貴州女人,她告訴我,從小到大,沒有一條屬於自己的褲子,家裏連燈都沒有,過年才有飯吃(平時是一種粗糧混菜葉),當然也沒有玩具。可是她沒有因貧窮而氣餒,也不因貧窮而自卑。我認識她的時候,她已經是深圳一間重點中學的教師,剛在福田區買了房子,做好了生孩子的準備。
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貧窮的莫名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