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發黃的黃鰲魚花膠公,埋藏着一個35年前、蜑家人以花膠公作女兒嫁妝的深情故事。娶了一位漁民妻子的吳先生就是故事中男主角,他更找來當年成功捕獲一對「海上鑽石」的85歲岳母細說當年。這隻據說價值25萬元花膠公9吋長、6吋闊、8両重,吳先生說:「這是當日岳父母贈我的禮物,包含兩代恩情,多多錢都唔賣。」
故事要由35年前說起,患有胃病的吳先生十分瘦弱,偏偏找了一份在漁船上搬運的工作,因利乘便下邂逅了漁民之女梁小姐,兩人戀上談婚論嫁。當年世代打魚、居於漁船上的準岳父梁帶憐惜乘龍快婿體弱,因此將一個親手捕獲及曬製,當年價值一萬元的黃鰲魚花膠公作為女兒嫁妝。
花膠乸留予兒子
不識寶的吳先生竟將價抵萬金的花膠公放在米缸,結果一放幾十年,直至日前看到有關黃鰲魚花膠報道才取出來,為了解事件始末,他向85歲岳母黎女士問起當年捕魚、取花膠經過。
精神尚算不錯的黎婆婆稱,那是40年前一個清明節後的下午,當日風和日麗,她跟丈夫梁帶駕着40呎長拖網漁船出海。當日夫婦驅船去到外伶仃島,當時正是黃鰲魚出沒季節,丈夫耳貼船底,聽到黃鰲魚發出的谷谷聲響,果然發現一對黃鰲魚。
跟蹤了七小時,其間一面下網捕捉,終將黃鰲魚公乸一網成擒。黎婆婆說起丈夫威水史難掩興奮,落網魚公70斤重,魚乸重50斤,夫婦合力取刀劏魚、取魚鰾。黎婆婆說黃鰲魚花膠十分難得,因此留作家傳之寶,最後黃膠公用作女兒嫁妝,花膠乸則留予兒子。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