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哲學系學生陳巧文現在可能相當寂寞和沮喪了。她兩星期前在網上組織「杯葛京奧團」,經前天《蘋果日報》報道後,香港傳媒只有兩份報紙跟進,而各網站則一片對她的罵聲,甚麼「漢奸」、「賣國賊」的話照例噴出,也有人身攻擊她「不知博甚麼」或背後有西方黑手之類的動機論與陰謀論。至於她要組織的「杯葛京奧團」,則至今只有三至五人落實加入。她說,她的父母也不太支持她「挺身而出」,因怕有血腥事件發生。
不過,在本報的回應網頁上,仍有支持她的意見,其中之一說:「今天的大學生太不像樣了,好在還有陳巧文,她為大學生挽回不少面子。」筆者相信,七、八十年代曾在香港從事學運的同學,會有不少人同意上述意見。
21歲香港出生的女孩子,有甚麼本錢當「漢奸」、「賣國賊」呢?要賣國,是有權力把滿清時代簽的四個條約、共被俄國佔去的144萬平方公里土地,在05年的中俄密約中予以承認,才有資格「賣」的。
普通老百姓,正如亡友蕭銅曾說:要賣國,給我五毛錢,我把國家賣給你。問題是有人要嗎?
在這時候,讀哲學的陳巧文,應該想想中國先秦哲學家孟子的話:「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句話的意思是:自我反省,如果沒有道理,那怕是黎民百姓,我能不怕嗎?如果自我反省覺得有道理,無愧於良心,那麼即使面對千軍萬馬、千萬群眾,我也要勇往直前。
陳巧文不要氣餒,只須反省她有沒有道理。她說北京沒有實現申辦奧運的承諾以改善人權,是事實嗎?她說北京搞奧運導致大批居民被迫遷,新建體育館的洗手間不准居民使用,處理西藏問題沒尊重藏民意願,一面說西方造謠另一面又不准外人入藏,是事實嗎?至於大陸人民沒有權看CNN,卻要抵制CNN;群起反擊CNN的主持人卡弗蒂,卻大都沒有看過卡弗蒂被指辱華的原話;群起向家樂福示威卻無視家樂福賣的貨品95%以上是中國製造……。由中國權力鼓動及激發的民族主義情緒,所作所為只會更被外國人鄙視。能提出一點不同意見,無論是在美國杜克大學就讀的中國女學生王千源,還是香港大學的陳巧文,反而會使外國人增加一點對中國民族的尊敬,其實她們才是愛國者與維護民族尊嚴的青年。那些跟着一個調子吼叫的內地憤青,或受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CSSA)操控而在外國舉行愛(中)國的莫名其妙示威的留學生們,客觀效果卻是妖魔化中國。
在共黨統治時期的異議者,捷克前總統哈維爾(VaclavHavel)說過:「知識分子應該因獨立而引起異議,應該是體制和權力的主要懷疑者,應該是謊言的見證人。」
「獨立」,是指既不畏權勢也不畏群情的「自反而縮」的獨立。獨立見解不怕引起異議,不怕受到批評打壓,堅持「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知識分子對掌政治權力者要永遠抱置疑的態度,要不斷揭穿所有謊言。
在權力與利益這種「大棒加胡蘿蔔」的混濁氛圍下,越是在社會混得久的人越是無法抵禦這種壓力與誘惑。因此,社會先鋒通常都是大學生,因為他們未進入社會,較少顧慮與包袱,故能本着對真理的執着以一腔熱情進行反體制運動。七、八十年代香港學運也是由這樣一群學生掀動起來的。有過這種本着良知的抗爭熱情,他們中許多人日後都成為社會各界的精英。
現在的大學生,已沒有這樣的熱情,變得太早就學會對日後出路的算計了。
不過,縱使是以前學運中人,他們在從事學運時也不是寂寞的,他們總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活動,也有學生群眾支持。因此,對今天幾乎完全孤立的陳巧文,她的獨特異議就更值得鼓勵與珍惜了。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