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發展商霸佔公共空間用地引起市民不滿,部份發展商知衰後「還地於民」,開放這些空間予市民享用。不過,公民黨發現不少公共空間位處私人物業的樓層內,變相成為「偽公共空間」,市民根本很難到達,要求發展商向公眾作出賠償。
公民黨副主席黎廣德昨日表示,根據政府早前公佈的公共空間名單巡查全港多個地點,發現多個地方都不易進入,如大角嘴港灣豪庭、中環國際金融中心二期等的公共空間,都位處隱蔽樓層內,或通往該地的入口十分狹窄,給市民一種不是對外開放感覺。他指,名單曝光後到這些公共空間休憩的公眾不多,故這些空間如虛設。
指售樓書不清晰
此外,政府最近接獲市民投訴,指發展商在售樓說明書中沒清楚載列政府租契的條款,包括物業內公眾休憩用地資料。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昨在立法會表示,正聯同消委會及地產商會等團體,研究如何促使售樓書加強披露這些資料。
立法會議員李永達指,售樓書中有關公眾用地的部份非常不清晰,例如只有英文及字體非常細小,認為地政總署應該修改法例,規定售樓書必須有統一格式及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