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奧運會本來是一場值得全民歡慶的體育盛事,但隨着京奧火炬在海外傳遞過程中洋相百出,當局的奧運焦慮症越來越嚴重,那種恐懼、擔憂和不安,已由體育領域蔓延到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由北京蔓延到各地。
言論審查 經濟先煞車
京奧焦慮症有三大病徵:其一,安全焦慮症。防範恐怖分子確有必要,但將範圍無限擴大,連在東莞辦個會展都不予批准,簡直是惶惶不可終日。
其二,言論恐懼症。擔心民間的不同聲音影響京奧舉辦,因此嚴格審查網上言論,甚至將聲稱「要人權不要奧運」的楊春林和維權人士胡佳判囚。
其三,經濟焦慮症。擔心京奧拉動的政治、經濟、社會等進步,其後會滑坡,因此寧願先煞車,結果令股市一蹶不振,直到民怨沸騰,又急急忙忙接連推出救市措施。令人慨嘆:既有今日,何必當初?
面子哲學 寧錯殺良民
京奧焦慮症的產生,有內因,有外因。首先是源於中共的面子哲學,當局擔心民間反對的聲音、擔心奧運前後外地的安全事件,都有損京奧的國際形象,因此寧可錯殺一千、不放過一個。第二個原因則是當局未履行當年申奧時許下的改善人權諾言,因此擔心國際政要、體育明星的杯葛,在處理京奧安全等問題時寧可走過頭,面對國際輿論對西藏問題的抨擊時,更難免惱羞成怒。
顯然,要治療京奧焦慮症,一來要從制度上解決問題。北京當局之所以死要面子、心虛,就因為其權力並非來自民選民授;之所以在限制言論及正常經濟活動方面可以為所欲為,就因為其權力得不到制衡。只有制度上的問題得到解決,民眾的權益才不會因北京奧運會、因上海世界博覽會而受損。
二來有必要在高官和激進民族主義者之中再進行一場奧運的教育,別看他們口口聲聲反對奧運政治化,但正是他們令奧運這場體育盛事,過多地被當作政治表演、刺激經濟、融合社會的手段,遠遠脫離了它所能夠承擔的內涵。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