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通縮去 通脹來 好日子不來 - 盧峯

蘋論:通縮去 通脹來 好日子不來 - 盧峯

才不過兩年時間,香港就從憂慮通縮到擔憂通脹,當中的轉變不可謂不大,不可謂不快,難怪市民的感覺特別濃烈。
通脹與通縮都不能算是健康的經濟現象,都可以扭曲消費及投資行為;它們對社會不同階層、不同背景人士的傷害或影響也截然不同。以通脹為例,由於錢將會越來越貶值,由於錢的購買力趨於下降,欠下巨債的人、公司以至政府的負擔將會變相減輕,他們便成為通脹下的受益人;此所以不少欠下國民巨債的政府都愛有意無意的催生通脹,以紓緩還債的壓力。但對領取固定薪水、退休金的一般市民來說,對靠收息過活的人來說,通脹肯定是個大敵,因為他們的實際收入及購買力將拾級而下。
通縮意味總體物價逐步下跌,這對持有現金或領固定薪水有好處,因為他們的購買力因而上升。但由於貨幣價值及購買力上升,借貸的代價大增,企業固然不願借債擴充業務,個人也不願借錢消費,最終令整體經濟收縮,工廠閒置倒閉,失業率不斷攀升。幾年前香港經濟奄奄一息反映的正是通縮的惡果。
通脹與通縮兩害之間如何取捨,不同人、不同經濟學者有不同的答案。上世紀英國最偉大的經濟學家凱恩斯(JohnM.Keynes)在"ATractonMonetaryReform"曾說過這番話:
"Ofthetwoperhapsdeflationis,ifweruleoutexaggeratedinflationssuchasthatofGermany,theworse;becauseitisworse,inanimpoverishedworld,toprovokeunemploymentthantodisappointtherentier."
簡而言之,凱恩斯認為除非通脹失控變成惡性通脹,否則帶來大量失業的通縮是更可怕的敵人。

凱恩斯的選擇未必人人認同,但真正的問題在於香港根本沒有選擇,不管是通縮或通脹都由國際大氣候決定,都由外圍經濟特別是美國經濟決定。就以今次來勢洶洶的加價潮為例,主要的起因是從石油到大米的各類初級商品大漲價引發的。當石油幾年間從每桶十多美元升至每桶一百二十美元,當泰國大米價格升至破紀錄的接近二千美元一噸的時候,其他相關的產品、食品、服務的價格包括交通工具收費、貨運費用、出外用膳費用、糧油食品價格自然水漲船高,甚至漲勢不止。在這樣的大形勢下,香港的通脹怎會不迅速升溫呢?
更重要的是,香港是個小的開放型經濟體系,既不生產糧食,也沒有甚麼戰略石油儲備。每一種商品、食品、原材料都只能以高價在國際市場跟其他國家或地區爭購,特區政府根本沒有能力插手、也沒有任何有效的手段或政策可以紓緩物價的漲幅,只能眼睜睜看着入口原材料、貨品的價格繼續往上升。
儘管特區政府沒有甚麼靈丹妙藥可以治癒通脹,儘管特區政府只能靜待國際市場逐步穩定下來,但它至少有兩方面的工作可以做及必須做的。其一是確保商品及糧食供應暢通,包括開拓更多供應商及供應地,以免出現搶購潮或恐慌。其二是增加對綜援家庭、低收入家庭及長者的補貼及支援。要知道在通脹潮下受害最深的是收入固定而有限的家庭,食品、交通費加價將令他們立時變得捉襟見肘,生活壓力大增。若果政府能盡快因應通脹盡快調整津貼,並與福利團體合作提供實物如食米、食油的補助,那即使通脹未能在短期內解決,低收入市民也有較佳能力應付方興未艾的加價狂潮。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