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產檢防胎兒心臟病<br>出生後才發現 一成嬰孩猝死

仔細產檢防胎兒心臟病
出生後才發現 一成嬰孩猝死

【本報訊】本港每千名初生嬰兒中,約有6至8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由於在懷孕期間未被察覺,不少嬰兒是在出生後,出現肺部感染及指甲變紫藍色時才被確診,嚴重者更可在數日內惡化至心肺衰竭,甚至猝死。兒科醫生稱,孕婦進行產前超聲波檢查可及早發現胎兒的心臟異常問題,若盡早為嬰兒安排適當手術治療,可減低出現併發症及死亡風險。 記者:梁瑞琼

兒童先天性心臟病是由於心臟在母體內的發育過程出錯,令心室、心房、靜脈血管或動脈血管等出現問題,當中以心室間隔缺損及心房間隔缺損(俗稱心漏)最為常見。兒科專科醫生梁平稱,患者心臟的血液會由左邊的高壓處,經缺損位置流往右邊的低壓處,這些額外的血流量會加重心臟負荷,令心臟脹大,嚴重者更會引致心臟衰竭。

心漏令肺血壓增加

梁平續稱,由於右心室連接左肺動脈,故心漏會令肺血壓增加,導致反覆性肺部感染等併發症,情況嚴重更會令肺部充血。若患者同時出現肺動脈狹窄,血液不能順暢地經肺動脈流入肺部,處於右心室內的缺氧血液,便會經由心室間隔的缺口流入左心室,經主動脈運送至身體各部位,由於動脈滲入靜脈血液,令氧氣濃度大減,動脈血液流過的地方如皮膚指甲及嘴唇等皆會呈紫藍色,出現發紺(Cyanotic)症狀。
由於大部份家長未能察覺初生子女的心臟問題,往往到發病時才緊急入院,梁平指嬰兒一旦出現突然缺氧及發紺,需要接受前列腺素治療及呼吸機協助呼吸,若家長未能及時發現嬰兒的症狀,更有猝死風險,估計約一成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嬰兒,會因嚴重心臟問題突然暴斃。梁平又指出,數月前曾有一名孕婦因產前檢查不足,未能發現胎兒心臟異常,嬰兒出生後接受詳細檢查,才發現大血管移位及主動脈狹窄,需接受兩項大型心臟手術,嬰兒已完成第一項手術,正等候接受第二次手術。

孕婦16周已可檢查

產前超聲波檢查可篩選出有先天心臟異常的胎兒,孕婦於懷孕16至20周已可接受檢查,若發現異常情況,可轉介專科醫生作進一步超聲波切面檢查胎兒的左右心室、心房、主動脈及肺動脈是否正常,準確率高達八至九成,令父母可及早為嬰兒安排手術,治療心漏等問題。

誕下心臟病嬰兒的高危孕婦

*近親曾患心臟病
*患有糖尿病
*高齡生產
*懷孕期間感染德國麻疹
*經常飲酒

資料來源:梁平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