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醫療變成生意 - 高慧然

當醫療變成生意 - 高慧然

地鐵站出現了《美國清一Sick檔案》的海報,真好!月初在香港電影節一睹為快後,我就盼着它公映了,米高摩亞揭露的是美國醫保黑幕,對醫療改革迫在眉睫的香港人來說,實在值得引以為戒。
多年來我本人一直購買醫保,本文且不探討一旦實施「強醫金」,對自行購買醫保的人來說,形成「雙重購買」的壓力是否公平的問題,僅僅討論另一個問題:當醫療與保險掛鈎,而保險是一門生意,換言之,當醫療變成生意,對病人是利是弊?
醫療是救死扶傷的使命,而保險則是生意,是生意,當然冀望多賺少賠,甚至只賺不賠,站在生意人的角度,這很合理。當使命與生意盲婚啞嫁,米高摩亞的鏡頭下就有了買不起醫保的人,不被受保的人,買了醫保而得不到保障的人……當醫療變成生意,醫生見到病人,不是設計對病人最有利的醫療方案,而是問:「你有保險嗎?你的保險公司肯支付昂貴的手術費嗎?」保險公司負責審核病人申請的醫療顧問,手中掌控了病人的生死大權,也掌控着公司賺蝕的命運,他們往往以一聲「駁回」否決了病人的生命權,因為駁回率愈高,他們的花紅愈多。人性是軟弱的,而制度利用了人性的弱點。所以,一些有良好醫療保障的國家,醫生們最感恩的是,慶幸自己在好的制度下行醫。
強醫金可以解決買不起醫保及部分人士不被受保的問題,但無法消弭使命與生意的矛盾。別人的教訓,可以是我們的經驗,建議關心切身利益的人,都看一看《美國清一Sick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