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之下,中國證監會周日晚終於出手救市,對已解禁的限售股股東設限(發出《指導意見》),原意是增加「大小非」售股時的麻煩程度,但卻正正是其樹立的新欄杆,反而觸動原未打算沽貨的「大小非」,也在指數高開後,慌死執輸爭先恐後地走貨,令滬深兩市成交驟增47.3%,為甚麼會救市變成害市呢?
8月解禁高峯 怕執輸先走貨
內地市場人士都知道,8月是今年大小非解禁的高峯期,解凍股份市值高逾3000多億元人民幣,昨日中證監提出新要求,凡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在半年及年度業績公佈前一個月,不得轉讓已解禁限售股份,由於內地上市公司中期業績限在半年結後兩個月內公佈,亦即控股股東要賣股,必須要在6或7月出手,否則只有等到8月解禁高峯期,但到時候市況會否受龐大沽壓所累,無人可以預料。
中證監為大小非所設另一路障,是1個月內出售佔總股本1%股份,就要在下午三時收市後的半小時內,透過兩交易所的大宗交易系統轉讓,一方面中證監發言人表示,售價按前收市價作中位數的漲跌停板範圍釐定;另一方面,《指導意見》又說按交易所相關規則買賣,據目前大宗交易系統規定,買賣雙方須在股份當日最高與最低成交價範圍內釐定售價,直到昨晚,如何定價仍未有定論。
大小非過牆梯 月沽0.99%
由於大宗交易收市後才開始,配售價必定不如正常交易時段高,而且還要向證券行支付配售費用,只會「肥了」大證券行,無怪乎內地上市證券行昨日全部升至漲停,但大小非亦有他們的過牆梯,只要打散每個月沽出0.99%,即毋須借他人之手,可以繼續在正常時段合法地沽貨套現。
據上述時間表,既然時間有限,遲賣不如早賣,你賣不如我賣,於是便出現了昨日戲劇性高開低收,救市一日鮮的鬧劇。
記者:龍婉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