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教授學貫中西,以治學謹嚴著稱,做學問一絲不苟,對一個標點符號都要仔細斟酌半天,才能定讞。不久前請客,先到飯店去進行實地調查,協同夫人一道,一個菜一個菜吃過來,又和經理商量,沙盤推演了一番,終於定下宴請大計。由於賓客都上了年紀,安排的是精緻清淡的美食。
宴請前一天,打電話來,跟我研究喝酒配菜的認識論與方法學。他說,江南人講究吃,一向都喝黃酒,可是他在巴黎一段時間,經高手指點,終於發現,喝白葡萄酒更配精緻的中國菜。現在有些中國人趕時髦,講究喝紅酒配精緻中國菜,要某某年某家酒窖的波爾多,其實不對的。好的紅酒,發酵釀製後的葡萄酒味太濃,適合大塊的牛羊肉,或是紅燒肉,不適合細緻烹調的菜式。喝一口濃郁的cabernetsauvignon或shiraz,甚至merlot,酒香刺激味蕾的同時,就掩蓋了精緻美食的淡雅靈動。不過,也不是所有的白葡萄酒都好,一定得是法國的sauvignonblanc,別的不靈。我說,高論高論,舉雙手贊成,不過有點補充,算是注腳後面再加的附註。意大利的pinotgrigio也不錯,淡雅爽口,還稍帶一絲水果的芳香,最適合江南佳肴與廣東海鮮了。法國的Macon,雖是Chardonnay葡萄所釀,走的卻是清淡的路子,與美國加州出產的濃郁型的Chardonnay口感不同,也適合中國的精緻美食。他聽了大樂,說,就這麼定了,明天喝法國的sauvignonblanc。
宴請的朋友都是研究學問的,雖然不一定研究過酒,可是一聽到喝酒的認識論與方法學,個個精神振奮,參與討論,亦可見得學問之道觸類旁通,一以貫之。大家都讚賞教授的意見,認為白葡萄酒適合中國精緻菜式。一般人在宴會上喝的白酒,是白亁烈酒,過癮是過癮,可實在不適合配搭美食。一杯茅台或高粱下肚,飲者呲牙咧嘴,攥眉苦臉,哪裏還能享用美味?勉強配個大蔥爆羊肉,再咬一口戧麵饅頭,就像小青年塞上耳機聽搖滾樂一樣,算是過盡了窮癮,離美食的境界還遠。就有人提出,洋人喝酒的方式也好,是「自由行」,比較適合美食品味,可稱之曰「自由喝」,想喝就喝一口,自由自在,十分隨意,正好配合自己對美味的品賞。不像中國人喝白亁,自己想小啜一口,先得敬人,我敬你一尺,你敬我一丈,那就非亁了這一杯不行,亁了小杯還不行,還得敬一大杯才合乎人情禮貌。小杯換大杯,大杯換海碗,不醉不歸,一醉方休,如何欣賞美食?
最後得到共識,吃飯喝酒皆學問,都得心存「四麼」,問個是什麼,為什麼,什麼場合,怎麼吃。想要享用精緻美食,就得一絲不苟做學問,研究口腹享受還不夠,還得「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口品美味」,上升到跨文化領域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