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一個邀請,請我跟一位營養專家,還有一群孩子一起吃一頓「營養餐」。
「營養」這回事,也是看時代的。時代不同,意義也不同。
從前社會很窮,人們吃不飽飯。能夠吃到飯,就是「營養」了。飯吃不飽,肉更不用說了。電影《七十二家房客》裏有一幕,鄰居為小事吵架,其中一個端着一碗飯,非常神氣地說:「唔得閒睬你呀,我食緊叉燒飯呀!」
毫無疑問,那時候一碗叉燒飯,令一個窮人身份貴顯起來,對他來說,那一碗叉燒飯,是豐富的「營養」。
今天呢?「少肉少油少糖少鹽」「多菜多運動」。從前是什麼人過這種日子呢?大概是碼頭苦力。但在今天,可都是有錢人在過這樣的日子。
「營養」,由於過剩,意義也變了。我讀小學的時候,有一年響應學校號召,天天去游冬泳。外婆見我這麼鍛煉身體,狠狠心去買了一塊豬網油,熬了一碗雪白的豬油,每頓飯「允許」我撥一小匙,埋進熱飯裏,「增加營養」。
今天,如果還這樣做,許多人都會跳起來,覺得你在餵人吃毒藥了。
「營養」,其實就是身體需要。身體裏缺什麼,補進去的,就是「營養」。如果身體裏什麼都不缺,不單不缺,還有富餘,那怎麼還算「營養」呢?「少肉少油少糖少鹽」,基本上不吃,就「營養」了。
我到現在還懷念外婆熬的那一碗凝脂雪白的豬油,那是我發育年代的「營養」。但今天再吃,就「不營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