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糧油食米等日常生活必需品全都加價,有調查顯示市民三大對抗通脹方法,依次是改乘較便宜交通工具,減少買餸份量,生病時用較廉價藥物。有半成市民則找兼職增加收入,但也有半成心存僥倖,以賭博抗通脹。 記者:鄧愷欣
民建聯日前訪問了1,004名九龍城、深水埗及油尖旺區的居民,發現在通脹下過去兩年有增加工資的受訪者只有40.9%,當中更只有4.8%的加幅達6%以上。
「病都只會食成藥」
另外,無增加工資甚至減少的則分別為51.3%與7.8%。有接近68%的受訪者認為,通脹會不斷惡化,而通脹更令接近30%被訪者感到有精神壓力。
在通脹下,收入介乎5,000至2.5萬元的家庭,78%改乘較便宜的交通工具,約73%表示通脹令他們減少買餸份量,46%表示生病時會選用較便宜藥物,5%至6%受訪者更會做兼職,另5%至6%則賭博抗通脹。
自內地來港定居一年多的紅姐靠單親家庭綜援金過活,兒子讀幼稚園的學費每月1,400元,房租又要1,500元,食用開支僅數百元,通脹加劇下難以應付,「如果病都只會食成藥,除非個仔發燒先會睇醫生。」
自稱精明消費者的梅姐月入4,500元,平日會看準有優惠時才購買食物及衣服,「食少啲當減肥,又唔使用咁多錢。」
希望港府增加支援
已退休的何先生雖擁有6位數字儲蓄,但就擔心通脹惡化,未能應付日後在醫療及其他生活的開支。
民建聯九龍城區議員李慧琼表示,通脹為市民帶來壓力,擔心會出現更多家庭問題,希望政府為低收入人士、領取綜援者、殘疾人士及長者等提供更多支援;亦應遏止公營機構的加價風氣,僱主也應調高僱員工資應付通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