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隨筆:拎出一隻死貓 - 蔣 芸

客座隨筆:拎出一隻死貓 - 蔣 芸

若有人提起已經告別的人,已經離去的工作機構、崗位,比較正常的反應是一笑置之,不予置評,更有承擔的反應是清心直說,好好壞壞,不避嫌疑,不怕說個明白,表示仍然關心別後那崗位種種。另外,比較低庄的是唱衰之,說三道四之不足,終歸一句:沒有了我,自我別後,什麼都不對了。這表示仍然有恨、有憾,當初的離去恐非所願,是迫不得已,我還深愛的那個他,身邊卻已經有了別人,原來我並不是無可取代的……
最近,無意中看到一篇文章,正是一位這樣多情心態的女士,講起十多年前的她所創辦的那個機構,自她別後,接班人上場竟完全變了質,變得「去中國化」了,唉唉,她拿出了「去中國化」這頂大帽子,十分大膽,也十分不符合事實,恐怕她那接了多年班的人完全戴不上呢。
雖然,我只參加過一次那文化中心所舉辦的音樂會。當時,還見到在我那個年代瘋靡一時的音樂人李泰祥;已成了半個癡呆老人在台上接受鼓掌,場面相當感人。
會只參加一次,請帖、邀請信卻常常收到,印象最深刻的是每一封信、每一份請帖中所洋溢的詩情畫意與女性的呼吸呼喚,真是溫馨動人,有如一首首散文詩,也十分凸顯主持人平路的作家身份,而最難能可貴的是與政治完全沾不上邊,而文學、藝術、詩、舞蹈,衣食住行的種種生活藝術色彩卻強烈。總之,為一向商業化的香江活動灑下點點靈光,我常想,如果香港藝術發展局能參考借鏡,偶而也有類似活動豈不妙哉。
如果說這些軟性的,詩意的,溫馨的文化活動是「去中國化」,那簡直是等於硬拎出一隻死貓要叫平路哽,不公平之至矣。
寧願作者江素惠說:我本來做得很好,你也不差……。至少看官會覺得不離譜,若她肯進一步說:我慶幸接班有人,且發揚光大……那,那我簡直的要為她的風度鼓掌叫好,但,但聰明一世的江,在節骨眼上卻拎出了一隻死貓來。這,這叫人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