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先驅論壇報》前幾天有一篇很有趣的報道,說的是食物與總統參選人的關係。據初步的分析顯示,若果選民的雪櫃內有白酒及牛油,那他們極可能是希拉莉的支持者。假若是喜歡用橄欖油煮食及愛喝latte的人,他們較傾向支持奧巴馬。至於麥凱恩的支持者則是波旁威士忌(Bourbon)及Pizza的擁躉。
這樣的分類當然有點簡單化,因為食物搭配的種類很多,愛喝latte的人雪櫃內也可能放了一、兩支靚白酒隨時用來招呼朋友吃波士頓龍蝦。他們究竟支持希拉莉或奧巴馬恐怕不易說清楚。
儘管任何分類都有過份簡化的弊端,但不管是那一個陣營的選戰大腦仍然千方百計的想把選民細分為不同類別,希望能借此製作更「貼身」、「貼心」的訊息,令訊息更容易打動人心。事實上二○○四年總統大選,布殊的選舉大腦羅夫(KarlRove)就成功利用這種microtargeting的策略,把選民特別是中間或獨立選民細分為不同組別,如支持反恐及反對槍械管制的選民,支持輕微減稅但反對墮胎的選民等;然後以特定的訊息及渠道游說他們。在「山大斬埋有柴」的情況下,成功累積到足夠的支持,令喬治布殊打敗克里(JohnKerry),保住白宮的寶座。
當然,每一次選戰,都有不同的特色,羅夫在○四年行之有效的一套策略,未必能夠在○八年重演。奧巴馬的競選陣營更認為,把選民分門別類只有助於進一步了解選民,關鍵是如何找出他們中間的共同點,如果建立一個涵蓋不同利益的grandalliance,就像1980年大選時列根那樣,把同樣求變的保守派、藍領工人與及溫和民主黨人凝聚在一起,進而贏得大選。
撇開microtargeting是否有效。奧巴馬跟latte、麥凱恩跟Bourbon酒倒真是很匹配,也充份反映兩個不同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