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在政府及發展商「合拍」嚴控土地及住宅供應下,可供發售的現樓及樓花至今年首季只有5.2萬伙,其中現樓更首次跌穿一萬,只有9000伙;另首季施工量也較上季急跌近94%至僅300伙,無論供應量及施工量,均是運輸及房屋局04年開始公佈有關資料以來的新低。在現時及未來供應「大縮水」下,市民今年難免要繼續承擔「捱貴樓」的苦況。 記者:林志光
根據該局昨日公佈的一手私樓供應量資料顯示,現樓貨尾及未售樓花跌至5.2萬伙,較上季只跌近5.5%,較去年同期則少逾一成。當中現樓僅餘9000伙,是自04年第三季有數字以來的新低。然而,未售樓花單位卻達4.3萬個,較去年同期增加一成,而且發展商更從未賣過06及07年開始興建的約3萬個樓花單位,此或可反映發展商扣盤不賣,善價而沽的心理。
施工及落成量皆勁跌
至於今年首季施工量更慘不忍睹,只得300伙,僅只一個單幢樓動工,較去年同期跌約73%。就算連已批土地但未動工的1.3萬伙計在內,估計動工量也只1.33萬伙,與去年全年1.29萬伙相若。另今年首季落成量只有1000伙,較上季跌近84%。
一切數據皆反映住宅未來供應量會減少,有業界及發展商指是政府死抱勾地政策不放的後果。自04年全面採用勾地政策以來,過去4年政府平均每年只售出6至7幅土地,與過往每年售出逾10幅相去甚遠。而且政府又不放鬆勾地底價,故出現如何文田佛光街及山頂聶歌信山道地皮被勾19及10次都未能成功的情況。
測量師彭兆基認為,雖有發展商將住宅供應持續減少歸咎於勾地政策,但在政府認為政策可托高樓價下,相信未來也不會有所改變。
鐵路、市建項目暫補位
彭兆基又指,近年整體施工量已有下降趨勢,供應及落成量當然會相應減少,鐵路上蓋及市建局市區重建項目中短期或可補足勾地政策令供應減少的缺陷,然而政策長期不變,斷層必然出現。
他說,依目前的可售單位量計算,仍足夠應付未來兩至三年的需求,然發展商卻心明未來供應勢必減少,一定會操控賣樓的價錢及數量,投資者又會利用數據作炒作藉口,因此相信樓價短期內會繼續居高不下,市民有心理準備繼續「捱貴樓」。不過,他笑稱,「市民似乎鍾意捱高樓價多過樓價跌」。
住宅空置率跌至4%
理工大學建築及房地產學系教授許智文表示,樓市目前雖仍未出現斷層危機,因以近數年平均每年一手成交約1.5萬伙計,現時的5.2萬伙可勉強應付未來3年內需求,但政府應正視貨尾量不斷減少,和現時住宅空置率已跌至4%的自然空置水平,現時經濟好、負利率及人工增等利好因素都刺激樓價及市場需求,今年樓價仍會繼續高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