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來代表了台灣最高統治者所在地的總統府,有可能在未來新總統馬英九手中,成為只供人參觀的博物館!候任總統馬英九昨日首度開口透露,他有搬遷總統府的構想,並表示考慮規劃將總統府遷至台北市以北、目前尚未完全開發的關渡。新總統此言一出,即引起台灣各界反應,政治家指馬此舉有利於「切割歷史、改變形象」;歷史家贊同將現總統府改為博物館;而地產商們則歡呼新商機的到來。但馬英九強調,此舉「並無具體時間表」。
馬英九昨日上午拜會親綠學者、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陳芳明,密會近90分鐘。陳在會面後轉述稱,他向馬英九提出,台灣殖民時代歷史應該要恰當處理,特別是日本殖民時代的總督府,不應成為總統府,而馬就回應稱,一直有考慮這部份問題,並表示考慮規劃將總統府遷至關渡,但同時認為關渡土地很貴,是一個很大工程,對此並沒有時間表。
有利切割日治歷史
陳同時向馬建議,將現總統府改成歷史博物館。台灣大學城鄉研究所教授夏鑄九之前曾召開公聽會,呼籲馬英九搬總統府,指現總統府是日據時代的總督府,而台灣社會已變了,民主執政者繼續坐在裏面,未免太欠缺歷史反省,現在是將凱達格蘭大道徹底開放給台北市民的時候。學者認為,馬英九搬遷總統府,有利於歷史切割、改變執政者的形象,以及市政管理。
馬幕僚及馬蕭辦公室發言人羅智強昨日回應稱,搬遷總統府問題,可待馬上任後,透過公共討論程序,但迄今尚未定案。對於為何選中關渡,他認為這是總統大選前有人建議的。台北市政府昨日回應指,關渡平原面積1,000多公頃,屬低密度開發的農業區,在交通方面有捷運淡水線經過外圍地區,一旦接獲通知會配合辦理。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副局長脫宗華指,關渡並無現成建築物可利用,單單變更都市規劃及土地徵收可能要耗時一年。台北市長郝龍斌曾指,關渡平原農地徵收的補償費約需近77億港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則對總統府搬遷後,騰出原址改為博物館表示歡迎。副總統呂秀蓮也指,總統府是日本殖民的歷史地方,不適合民選總統,但遷移計劃應先評估後進行公投。立法院長王金平則表示,只要經費許可、社會各界有共識,不一定要公投。
台灣《蘋果日報》
選址關渡 最後處女地
關渡屬台北市北投區,位於台北與淡水交界,目前尚未完全開發,號稱是台北市「碩果僅存」的大面積尚未開發的「處女地」。位於該地附近,淡水河與基隆河交會口的關渡濕地自然公園,更是南來北往候鳥重要的棲息地,自然生態十分完好。
房地產先得利
台北地產界認為,未來總統府若搬往關渡,附近房地產將首先得利。台北中信房屋關渡加盟店長葛進亮表示,目前當地住宅主要集中在屬淡水門牌的地區,住宅一坪3.9萬至5.2萬港元,另外屬於台北市門牌的中央北路一帶,較貴一些則約7.8萬港元上下,總統府若搬關渡受惠較大應是士林區。
國民黨籍立委丁守中認為,總統府搬到關渡,可帶動台北市軸線翻轉,改善北投長期淪為台北市邊陲地帶狀況,更可讓關渡平原農民享受到開發的利益。
而現在關渡平原限建,造成大片土地浪費,甚至淪為垃圾棄置場,北投地區也因此長期成為台北市發展的邊陲地帶。中央部會遷往關渡平原,台北市氣象將為之一新。
台灣《聯合晚報》/中央社
日據時期興建曾被轟炸
位於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與重慶南路交叉路口的台灣總統府,是上世紀初日本人佔據台灣時興建,1912年6月1日正式開工,1919年3月竣工,為期近7年,當時工程耗費約281萬日圓;正面寬約140公尺,側面寬約85公尺,平面呈「日」字形,佔地面積6,930平方公尺。
平面呈「日」字 正門向東
建成後為「台灣總督府」所在,一直是台灣最高權力中心,1945年二次大戰末期,曾遭美軍轟炸命中,直至台灣光復後重建,1948年恢復舊觀。當時為慶祝前總統蔣介石華誕,改稱「介壽館」。中央政府遷台後,便以此館為總統府沿用至今,2006年3月25日「介壽館」銜牌正式以「總統府」取代。
這棟由日本殖民者興建的建築物,整體外觀也充份體現了日本帝國的觀念,不但在平面上,全部建築是按「日」字形建設,甚至正門入口也是朝東開(即向太陽升起方向)設計,都滲透了日本大帝國的思想。總統府地上五層,中央有一個60公尺高塔,府內大大小小的廳室數量達300多間,且多半為辦公、事務室,約可容2000多人同時在裏工作。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