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去年大升市時在富裕一族流行的衍生工具Accumulator(累積認購期權合約),其投資者今年起因跌市而被迫「斬倉」,損失慘重,惟交易實況至今仍相當神秘,隨着多名Accumulator苦主向監管部門投訴,問題亦逐漸曝光,當中有從業員涉嫌誤導年邁熟客;欠缺交代買賣風險,最終賣樓仍未夠填氹;更有瀕臨彌留的病人被游說簽下買賣合約。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鑑林昨日再聯同保障投資者協會會長呂志華,引領8名Accumulator苦主向金管局投訴,合計涉及合同約4.8億元。
索斬倉單據銀行無回覆
從事貿易生意、退休多年、目前患癌正接受化療的張先生表示,一向在中資銀行買賣股票,但其相熟經紀轉職至一間私人銀行,「我唔識英文,太太亦是家庭主婦,但佢不斷話Accumulator冇乜風險,猛sell咗4個月,終在去年7至8月份首次買入中石油(857)和中石化(386)的Accumulator,最初都賺到少少。後來喺恒指跌至26000點時再買多咗Accumulator,因為佢(經紀)話大市跌到差不多,不會再跌,遲早會升得番。」
港股在去年11月起因「港股直通車」擱置而大瀉,張氏夫婦的Accumulator亦開始被銀行追數要求補倉,但該相熟經紀已離職,追數的是其上司,更勸張氏夫婦「唔使驚,我買得仲多」,要求賣樓還孖展。張氏夫婦真的賣了層樓,但仍「唔夠冚」。該上司再說「賣埋個仔層樓囉」。張氏夫婦並無言聽計從,其Accumulator於上月全數斬倉,但本月向銀行索取斬倉單據,卻得不到回覆。
長者死前48小時「落叠」
已表明會採取法律行動的商人陳先生,雖是代表已逝母親討回公道,但買賣情節卻如電影般曲折離奇。
他說,母親在去年10月過身前48小時,一美資私人銀行從業員電話勸說買下第一筆Accumulator,死前24小時再買第二筆。陳先生其後從銀行取回部份買賣錄音帶,得知年屆69歲的陳母當時曾說:「我都就嚟死,仲搞啲咁嘅嘢?」但該銀行職員說:「陳太投資有道,不會有問題。」最後成功落單。該銀行扣畢陳母戶口資產後,向其子女追孖展不果,最終亦斬倉收場。
隱暪風險
銀行從業員或涉違規
原屬私人銀行投資層面的衍生工具Accumulator,客戶投訴越來越多。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鑑林聯同保障投資者協會會長呂志華,本周二帶同苦主向證監會投訴後,昨再會見金管局助理總裁李令翔作出投訴。陳鑑林引述金管局人員指出,該局早前亦收到Accumulator苦主投訴,不排除有銀行從業員涉及投訴人所指隱暪風險的違規問題,將會進一步跟進。
金管局將跟進
金管局發言人則重申,該局並無仲裁銀行與其客戶糾紛的權力,亦不能勒令銀行向其客戶作出賠償。該局會根據《銀行業條例》及《證券及期貨條例》,審閱有關銀行證券業務的投訴。
以銀碼相比,上次向證監投訴的7名苦主涉及Accumulator合同值逾10億元,今次向金管局投訴的僅4.8億元。證監當時發新聞稿指,證監知悉近日市場對Accumulator的報道,並理解在這方面投資失利的投資者的關注;假如投資者相信曾出現違規情況,證監強烈呼籲他們正式向該會投訴。
證監曾指Accumulator產品不屬於負責零售層面的證監所規管,毋須證監批核,但強調有關買賣風險應由中介人向客戶交代,否則有關中介人可能違反操守。
對於資產逾800萬元的投資者被證監界定為專業投資者,陳鑑林認為,這並非代表他們有專業的投資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