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胡錦濤在博鰲見了台灣候任副總統蕭萬長,握手時間長達十五秒。
現在的記者都好像是奧運會田徑賽的裁判,都帶着秒錶,看見領導人握手了,馬上計時,一秒、兩秒、三秒──停!十五秒!是不是這樣計算出來的?
但記者採訪,又要拿相機,又要記筆記,大概騰不出手再拿秒錶,那麼,那秒錶都裝在心裏,人肉秒錶,心算。一看領導人握手了,也不管人家嘴巴裏說什麼,只管心裏計時。大概今時今日,領導人一握勝千言萬語,記者的報道,只要計出握手握了多久,就已說明問題。
好了,握手時間的長短,就算真能說明一些事情,但我對於那個「十五秒」的計時準確程度,依然有很大的懷疑。
這「十五秒」是從兩隻手一碰到就計算的呢?還是緊緊握在一起的時候才起算?計時是在兩隻手若即若離時停止?還是完全鬆開時停計?要是兩隻手握了一會,比如說八秒鐘吧,剛剛一鬆,本來要脫開了,但由於記者還在拍照,戲還要繼續演下去,手又重新緊握。那麼這中間微妙的變化,該不該扣時呢?如果不扣時,又要不要將握了放,放了又握分開計時,非常準確地寫成「握手長達八秒再加七秒」?
真是到奧運年了。相信下一次,會有不甘後人的記者,更加準確地報道:「胡錦濤再次接見了蕭萬長,這一次握手十五點六三秒,破了上一次的紀錄,北京和台灣的關係,更進一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