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公共空間」?前殖民地時代,比今天懂許多。
譬如在五十年代,「港英」把銅鑼灣高士威道外面的一片避風塘填了海,闢為今天的維多利亞公園,建一座涼亭,一片綠地,讓市民休憩。殖民地時代,香港半山下亞厘畢道的一片山坡,也闢為植物公園,英國人把亞熱帶的樹種和禽鳥帶點樣本來,建一座噴泉,兩座亭子供市民閒逛。
銅鑼灣的地價很貴,殖民地政府不是不知道。植物公園那一塊,更可以俯瞰維港,看得見港督府的庭園。如果有刺客在植物公園,提着一根長鎗,隨時可以把港督府打碎兩扇玻璃窗。
這就叫公共空間。八十年代,地產一片興旺,英國人知道,如果把這兩幅地的綠色剷除,在維多利亞公園的地方建三十層高的屋苑,把植物公園的山坡建獨立的豪宅,庫房會多許多收入,「經濟」會更加「繁榮」。這兩處吉地,擁有的無敵海景,會吸引許多置業投資的資金。為什麼沒有動?因為長遠看,令香港變成一個宜人的地方,在世界上地位更高。
但前殖民地政府沒有碰這些地。不但沒有,好像預見了香港主權移交之後,後來者會以他們的貪婪破壞香港的天然山水,把新界風景優美的地方,以港督命名,一條叫「麥理浩徑」,一條叫「衞奕信徑」,立法保衞,只准聽鳥叫,看日出,不准以後的特區政府,以「發展」為名,把一隻蠢蠢的毛手伸進來。
特區政府開闢什麼「西九龍文娛工程」,就是無法想像,西九龍填海的那一片大空地,其實什麼演奏廳、博物館也不用建,像紐約的中央公園,可以種草植樹,化為一片天然的綠林。因為,一個不懂得欣賞綠色的社會,也必然同時不懂得什麼叫藝術。
從中國的民族主義角度來看,理應清除前「港英」留下的地雷:植物公園、維多利亞公園、麥理浩徑、衞奕信徑,香港有沒有必要保留那麼多不需要的「郊野」?將來人口會有一千萬,大陸資金會南來買豪宅,把這些地方「發展」為商場、住宅,不是更大的財路?
這就是一個國家的見識問題,說得好聽一點,是所謂「中西文化」的隔閡。其實中西文化,哪來這許多差異?不就是品味高尚和惡俗之間的一種照顧體面的稱呼,英美列強,真的「唔想中國發達」,就是想你少賺點錢,香港「郊野」太多了,快點動手吧,炒家等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