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母親節將至,有否想過送給媽媽一副別致的手雕麻雀作禮品?有麻雀雕刻師傅指出,以人手雕製的麻雀花紋,不但較機製的精細及圓滑,捽牌時更具手感。將於母親節舉行的麻雀文化展覽,不但展出世界各地麻雀,還有即場手雕麻雀示範。
記者:林社炳
麻雀雕刻師傅高潤勤18歲時拜師學藝,昨應邀示範面臨失傳的人手雕刻麻雀技藝。他表示,目前大部份麻雀均屬機器製造,九成屬塑膠料,價錢200元至800元不等。
部份雀友則喜歡人手雕刻的麻雀,每副價錢逾千元,「手雕的麻雀坑紋比機製精細同圓滑,捽牌嗰陣好有手感。但𠵱家識得雕牌嘅師傅,唔超過20人,所以手雕麻雀好矜貴。雕一副要成一日。」他說,不少顧客因遺失個別麻雀,往店補雕麻雀,每隻10元,另也有顧客要求用麻雀雕成紀念品。
特製不同地方麻雀
高潤勤續稱,因應近年有雀友除了打台灣牌外,還學打越南牌和新加坡牌,所以特製各地不同麻雀牌出售。但對隨着自動洗牌麻雀枱推出,加上網上麻雀玩意的流行,他慨嘆如此打麻雀少了運動手部的機會,或多或少損失了搓麻雀的樂趣。
濠江麻雀娛樂公司負責人何國樑則表示,無論是台灣牌、越南牌或新加坡牌,玩法太複雜,不適合麻雀館,故最新推出國內牌打法,即只准碰牌,不准上牌,其間開槓即糊出,「麻雀館玩法,最緊要簡單,客人易明。唔准做牌,大家鬥快食糊,快抽水。」麻雀館最近採用電動洗牌麻雀枱,採用的麻雀較人手洗牌的麻雀細小。
麻雀文化展將於本月28日至5月12日在屯門市廣場舉行,除展出麻雀歷史及各地不同麻雀牌,還有麻雀大賽及即場示範雕麻雀。
特稿
越南牌食糊機會大
打麻雀向來是華人社會最普遍的聯誼活動之一。港人身居國際大都會,麻雀玩法也走向多元化;除愛傳統廣東牌和台灣牌,有雀友最近更掀起打越南牌及新加坡牌的潮流。
源於明朝萬曆年間
麻雀師傅高潤勤表示,麻雀源於明朝萬曆年間,以「萬」、「筒」、「索」為基礎花色。時至今日,流行於不同華人地區的麻雀遊戲規則各有不同,例如台灣牌開牌打16隻,不但較廣東牌多3隻,還有4隻百搭牌。
越南牌更誇張,設16隻百搭牌,令玩家食糊機會增加。百搭牌計有花、元、喜、合、皇、后等;當中皇及后牌更是通天百搭,分四級(一級最大),一旦出現搶碰,按級數決定碰牌優先權。
新加坡牌則設有雞、蜈蚣、貓、鼠等動物花牌,只要配對「雞與蜈蚣」或「貓和鼠」任何一組花牌,即可馬上食糊。
另有三缺一打牌法,只要將傳統廣東麻雀抽起萬子及北,但保留花牌。麻雀師傅近年更把麻雀國粹發揚光大,在麻雀刻上阿拉伯數目字和英文符號,並附加說明書,讓外國人享受打麻雀樂趣。
本報記者
不同牌種特色
牌種:廣東牌
主要特色:13隻麻雀玩法,糊出14隻
牌種:台灣牌
主要特色:16隻玩法,糊出17隻,設百搭牌
牌種:新加坡牌
主要特色:設有「貓和鼠」、「雞與蜈蚣」兩組花牌,摸到任何一組可馬上食糊
牌種:越南牌
主要特色:設有16隻百搭牌,當中皇與后又是通天百搭,再分四個等級
牌種:鬼佬牌
主要特色:在傳統廣東牌的牌角加上代號,如東牌加上E(EAST),方便外籍人士識別
牌種:三缺一牌
主要特色:將傳統廣東牌抽出萬子及北,但保留花牌
牌種:國內牌
主要特色:最新麻雀館打法,只准碰牌,不准上牌,其間開槓即糊出
資料來源:高潤勤、何國樑、《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