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目鯛水銀含量超標<br>孕婦每周吃兩片刺身危害胎兒

金目鯛水銀含量超標
孕婦每周吃兩片刺身危害胎兒

【本報訊】食物安全中心的研究發現,市面的魚類樣本全部含有水銀,其中港人常吃的長鰭吞拿魚及鯖魚水銀含量也偏高。食物中的水銀一旦「落肚」會影響健康。該中心研究又顯示,逾5%中學生每日從魚類攝取的水銀「踩界」或超標,若魚類的水銀含量過高,孕婦每周吃兩片刺身已超標,故呼籲計劃懷孕的婦女避免進食吞拿魚等高危魚類。
記者:白琳

食安中心去年在市面抽驗280個進口及本地魚類樣本,發現全部含有水銀,平均含量達每公斤48微克。當中三個樣本超出法定標準的每公斤500微克,全部屬金目鯛魚,水銀含量達每公斤609至1,370微克。其他水銀含量偏高的魚種依次為竹籤、波𩶘及罐頭裝長鰭吞拿魚,鯖魚及同屬吞拿魚類的鰹魚均屬10大水銀含量最高的魚類。

金目鯛魚

鯖魚

5%中學生攝取量踩界

食安中心利用上述結果,與04年中學生從食物攝取水銀的研究報告整合。結果顯示,中學生每周從魚類及其他食物攝取的水銀份量,平均為每公斤體重0.5至0.66微克,攝取量最高的一組中學生,攝取量達1.51至1.69微克。世界衞生組織建議孕婦及兒童每周不可攝取逾每公斤體重1.6微克水銀,即逾5%中學生攝取量非常接近安全上限,甚至超標。以全港有48萬名中學生推算,即2.4萬人的水銀攝取量踩界或超標。
世衞對孕婦的水銀攝取量建議,同時適用於計劃半年內懷孕的婦女及6歲以下兒童。食安中心顧問醫生何玉賢指出,有研究更指16歲以下人士攝取逾此標準,也會影響健康。若果有關魚類的水銀含量超出每公斤500微克的法定標準,按照世衞建議,體重60公斤的孕婦每周吃兩至十片刺身已超標,成年人的攝取上限為孕婦的兩倍,即每周吃20片刺身已超標。
水銀屬重金屬,可在身體積聚導致慢性中毒。何玉賢警告,水銀對胎兒及兒童影響尤其深遠,可阻礙腦部發育及智力發展,成人則削弱視力、聽覺、肌肉協調及記憶力,更可能致癌。他建議孕婦盡量避免進食水銀含量偏高的魚類。外國數據顯示,捕獵魚等大型魚類的水銀含量較高,包括劍魚、鯊魚及旗魚等,吞拿魚則以大眼吞拿魚及藍鰭吞拿魚的含量較高,「懷孕期間要忍吓口,唔希望佢哋選擇食呢類魚。」

10種水銀含量最高魚類

魚名:金目鯛
平均水銀含量(每公斤):1,053微克

魚名:竹籤(梭子魚)
平均水銀含量(每公斤):295微克

魚名:波𩶘
平均水銀含量(每公斤):281微克

魚名:長鰭吞拿魚*
平均水銀含量(每公斤):263微克

魚名:黃尾鰤(章雄)
平均水銀含量(每公斤):219微克

魚名:鯖魚(花鮫/大口鮫)
平均水銀含量(每公斤):213微克

魚名:白𩶘
平均水銀含量(每公斤):190微克

魚名:三鬚
平均水銀含量(每公斤):188微克

魚名:花囗
平均水銀含量(每公斤):166微克

魚名:鰹(杜仲)*
平均水銀含量(每公斤):163微克

註:*罐頭裝
資料來源:食物安全